今年的春季工作会议结束后,我校开展了全面、深入师生的会议精神传达宣讲,使得2015年工作安排更接地气,更入人心,更聚力量。会议研讨内容中,既有对过去好方法、好经验的传承和坚持,又有针对新形势、新局面的创新和改进,令每一位中大人为之欣喜和振奋。
九年前,黄达人校长提出建设“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三年前,学校确定建设“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今年春季工作会议,继承了“世界一流”的长远战略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的短期目标,罗俊校长用“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的经典哲学命题,对我校的短期目标进行了定位。量化后的目标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容易操作,通过发掘和聚焦院系主线,实现人人发挥作用有抓手,积聚力量有信心。
中大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学府,春季工作会议精神更是展现了中大的兼容并包以及对科学的尊重。罗俊校长的报告中提到“孤独的思考者”,努力对有价值的研究提供生存的空间、给予合理的支持;对学生关爱,郑德涛书记的报告中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置于学校工作全局中更重要的位置上”,坚持我校“善待学生”“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对制度敬畏,在党风廉政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始终严抓不懈;对民生重视,郑书记强调“学校发展必须协调改革与民生之间的关系,维护发展师生的根本利益”,中大人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休戚相关,个人奉献的同时也会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法学院学工部
规划方法论的基本内涵“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为我校现阶段找准了定位,规划了路线,使我校有了新的前进思路。实质上,新谋划通篇蕴含着曾经给中大人无数精神动力的校训精神,中大人将在新篇章中继续相守相望。
首先,新谋划体现“博学”“审问”的宽大与严谨。“博学”意为广学、渊博,更为胸怀广博、宽大;“审问”即严谨不苟,反复追问。新谋划为我校的未来描绘了一幅赶超的画卷,“两点间的连线是‘怎么去’”,要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大学,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虽然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向前的,绝不是倒退的。” 具体而言,实现“怎么去”的基本路径是要抓住三个转变:“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我校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学术重地,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对《中庸》进行新阐发,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不再仅限个人修身,更含关怀社会、国事担当。新谋划提出的 “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当中深含“博学”要广于天下的寓意,体现了中山大学和中大人在新时期的历史担当。
其次,新谋划贯穿着“慎思”“明辨”的思维范式。“慎思”意即谨思,审慎;“明辨”为辨别,辨正。经过“慎思”“明辨”,新谋划指出发展要重点抓住主题和主线。“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是恒久的主题;主线是“学科建设的四个要素,即人才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研平台”,主线要紧紧围绕主题开展。新谋划通过“慎思”“明辨”继续细化具体步骤,设定了紧扣主题的目标和任务。提出设立目标要选好标杆,要建立配套的指标体系,体现“导向性、针对性、科学性和一致性”;设立任务不仅要有核心指标、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也要注意区分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新谋划体现学校领导班子“慎思”熟虑,紧紧抓住“赶超”重点,眼下重中之重是要做好:谋全局,上水平,讲贡献,更开放,立规矩,抓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彰显中山大学校训的思想精髓,“明辨”轻重杂糅,路线清晰,步伐厚重,引领着中大人走向更辉煌的远方。
最后,新谋划高瞻远瞩,着手眼前,鼓舞中大人重在“笃行”。“笃行”,按我校夏书章老先生的说法,“笃”就是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笃行”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干”。新谋划提出要通过政策和项目,解决规划如何落实的问题。“首先,政策管全面,项目管具体,项目要跟政策配套”;“其次,制定政策是为了实现目标,政策要与实现的目标和任务紧密相关,并有促进作用”;“再次,政策应该与目标方向一致,但政策在不同阶段是可以调整的,项目更是如此”;“最后,政策应该是明确的,政策的内涵和导向不能相互矛盾。”新谋划要求全体中大人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迅速行动,抓紧时间做好“十三五”规划。
中山先生在90年前就曾良言警惕,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依中山先生的意思,把一件事完完整整的做完做好,就可以称之为做大事。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中山大学和每位中大人,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使命,我们还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制度建设,这一切都将在此刻成为新的起点。明天的启航,无不在中山先生所说的“笃行”,无不在夏书章先生所说的“笃行”。让我们以学校2015年春季工作研讨会为契机,点亮希望,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为中山大学的美好未来抒写完美画卷,共同作为中大人承担起这次会议的历史责任!
——邓志宏(哲学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