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人所言,春天是“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对新上任的罗俊校长而言,初来乍到中大,虽然让人看到了“俊哥”的真颜,但如何推出自己新的施政纲领,让中大人有新的希望和期盼,也是面临的新挑战。经过前期的密集调研和审慎思考,罗校长终于在学校的春季工作会议上闪亮登场,做了题为《凝聚共识、主动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报告,给人耳目一新和昭聋发聩之感。
在罗俊校长的报告中,看点很多,但我以为最有看点的是罗校长的开篇“三问”,即“从哪来(现状)”、“到哪去(目标)”、“怎么去(路径)”的问题,因为后面所有的思路均来自于这“三问”。
罗俊校长的“三问”, 首先是理性和科学的思考,而不是感性的知觉。罗校长的科学家素养,有助于他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做出科学和理性的规划。其次,他的“三问”是系统性和前瞻性的考量,这基于两个层面,一是放在大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环境下思考;二是学校内部整个环境的思考,如中大要做世界一流大学和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外部竞争环境怎样?内部支持系统如何?再次,罗校长的“三问”,具有明确的逻辑和清晰的思路,“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逻辑链条一环扣一环,引人思考,给人指引。从校长的“三问”,可以引出“三定”的命题,即“定位”、“定向”和“定力”。 “定位”是回应“从哪来”之问,是在对中大现状和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的一个自我判断,即目前中大是全国高校第二方阵的领头羊,还没有处于第一方阵,我们还有差距和不足。“定向”是解决“到哪去”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三个转变” “三个面向” “三大思路”等措施的加速发展,进入到第一方阵,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定力”是要全校师生定下心来,明确方向,凝聚共识,为学校宏图大志而群策群力。
如果把国内高校的竞争态势比喻成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么每一高校都是鼓帆而进之舟,可以说是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中大之舟,何去何从?好在罗俊校长的“三问”,如同罗盘针,给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们需要的是奋勇前行。学校能否进入全国高校的第一方阵,关乎每一中大人的发展和命运。中大,不能居“中”,要搏“大”,要“先行”,因为中大的创办者——中山先生就是伟大的“先行者”,他对我们寄予了重托和厚望。中大校训的“审问”之后的最终落脚点是“笃行”。罗校长秉承了中大的校训精神,在学校的春季工作研讨会上,先是以罗氏“三问”导入,会后总结时又提出了“笃行”的“三好”标准,即思考如何做一名好校长;思考怎样做一名好院长、好处长;思考怎样做一名好教授。罗校长提的“三好”标准,是要抓住“少数的关键”,但还不够,学校的大发展,需要全体中大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出的“三好”标准是:每位教职员工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吗?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吗?我们能为学校的发展蓝图添砖加瓦吗?对学校的宏图大计,我们要点赞、要给力、要蛮拼。
——李庆双(传播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
佛祖释迦牟尼曾告诉弟子:若要让一滴水永不枯竭,就必须把它融入大海。郑德涛书记报告中提到的“坚持中国特色与一流标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实施”,以“立德树人”为大学发展之要义与长远动力;“积极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辩证地看待学校的优势与不足”,“在贡献中取得支持,求得发展”等,让我感到,这不仅是对“如何发展”这一命题的阐述,更是对“永不枯竭”真谛的诠释。诚如天地之长久,天地所以能长生而且永久,是因为其不单为了自己而生,天地滋养万物而不言,行合大道而不语,故能长久。同样地,以无私之初心,树人之宗旨,行大学之发展,才是合乎“道”的,才是“可以长生”的,才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我看来,郑书记第二部分提出的要求与重点,是极务实的、极接“地气”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包括科学技术等在内的一切生产力,归根结底,都因其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意义非凡。面向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注重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深化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学科建设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参与实施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决策提供战略咨询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这一切,都在彰显着中大对国、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与回馈。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身为青年学子的我们,在这份感召下,更应当胸怀天下,勤奋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为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中,郑书记强调要“做好统筹协调”。统筹推进工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握整体,树立全局观念。分类指导的关键是评价体系的分类,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评价体系的分类和落实,唯如此,方可弹好中大发展的“起音”。处理好内涵建设与排名指标的关系的着眼点是尊重教育规律,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不仅要靠制度,更要靠文化理念或者价值观去指导,唯如此,方可弹好中大发展的“专业音。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兼顾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唯如此,方可弹好中大发展的“团队音”。
——唐鼎(工学院学生)
仿照现阶段流行的“中国梦”说法,我把罗俊校长对中大未来的规划称作新常态下的“中大梦”。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全局观,是一种大谋略,好的规划、符合校情的规划能够带来活力,不符实际的规划也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解释“规划的内涵”的时候,罗俊校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三个问题: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清自身是困难的,也是尴尬的。每当谈到中大的现状时,很多中大人往往就会陷入对中大以往情况的定势思维中,不能客观准确的看待中大现状。同时,在国内排名方面,“八九不离十”是对中大一个通俗描述。而受制于情感,往往谈到中大与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高校的差距时,很多人也会感到尴尬,往往避而不谈。罗俊校长对“中大用与第一方阵大学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属于第二方阵的排头兵”现状的描述具备客观性、准确性。
认清现状,摸清基础后,中大该往何处去?应该来说,中大的目标应该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高屋建瓴,把目标定在世界一流,这也是要实现我们所希望的“中大梦”。然而,这个世界一流并不是要一蹴而就地实行跨层次地建设,而是应该有步骤地走,循序渐进。罗俊校长指出,“要进入世界一流,首先要进入国内高校的第一方阵,这是共同的目标,也是第二点共识”。目标定在世界一流,并非是好高骛远,中大人心中应该要有这份大气魄,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拼搏走向国内顶尖、国际一流。
确定好“从哪来”至“到哪去”这两个基本点,就需要勾画一条路径连接两点,使其效率最高,阻碍最少。罗俊校长指出实现的基本路径就是“三个转变”: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的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中国经济学领域的泰山北斗厉以宁教授曾提出过“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这两个概念,认为一个健康体制的发展,应该要让体制所具有的机制发生应有的作用,让外生力量的调控成为辅助性的。借用厉老的这两个概念,中大实现“三大转变”,正是要挖掘、建构自身的内涵优势,凝聚内生力量,辅以外生力量,由内至外,气质自发。而挖掘、建构内生力量的途径就是“三个面向”“三个大”与“学科建设”。
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像加特技一样,“duang”一下,中山大学就会变得很牛、很强、很棒。但是,如果能够充分了解“从哪来”,明确“到哪去”,懂得“怎么去”,那么中山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比加特技“duang”还要更牛、更强、更棒。
——卜熙(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