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南粤之窗频道5月25日电 5月24-25日,由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在广东广州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出席开幕式。最终,通过激烈又紧张的比拼,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获总决赛特等奖,这也是中山大学第四次获总决赛特等奖。
本届竞赛设置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6个分区赛和全国总决赛,共有115所举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参加,覆盖了全国设置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普通高校的近90%,其中41所高校的选手通过分区赛进入总决赛。总决赛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麻醉、眼科、皮肤、耳鼻喉科、病理、医学影像等100多项临床技能操作及相关知识点。为确保比赛水平和公正,大赛组织了140多位高水平的裁判员,并特邀了9位全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担任大赛督查。大赛设立特等奖3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1名。
大赛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本次竞赛以“奉学道、尚医德、精医术、展风采”为主题。组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竞赛,是希望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医学院校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水平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竞赛已经举办五届,从目前情况看,以竞赛推动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已初显实效:一是竞赛实现了广覆盖。近四届的比赛,每届都有110所左右医学院校参赛,占到举办普通本科临床医学教育高等医学院校的85%以上。二是竞赛为参赛院校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竞赛,参赛院校发现了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起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三是竞赛推进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参赛院校加大了对临床教学基地特别是附属医院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为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提供保障。四是竞赛加强了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参赛院校进一步认识到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重要保证,通过参加比赛、举办比赛,培养、锻炼了一批临床教学骨干。五是竞赛推进了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中国大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历年的比赛结果来看,中大再次表现出了其临床医学实力,实现了“四连冠”,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肖海鹏。
据肖书记介绍,中山大学医科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府,已有148年历史,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实践中,中山医学院逐步形成了“三基三严三早”的医学教学理念,“三基”是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指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肖书记提到,近年来,该校致力于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去感受医院、感受病人、感受社会,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培养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医的兴趣。肖书记透露,目前中山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成绩连续8年名列全国前三,通过率超过90%。此外,肖书记认为,医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人文关怀。医者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健康的教育者,又是卫生政策的制定者、社区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中山医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