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警铃响起,大厅推进一名患者,白大褂快速上前判断病情,实施补液、止血措施,不好,患者心跳一度停止,立即不间断地给他做人工胸外按压……昨日,广州中山大学英东体育馆内,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有条不紊上演着“抢救大片”。
这是在演电影吗?其实这是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从全国115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们脱颖而出的20支决赛队伍,正在上演临床技能争夺战。
全部案例都来自临床一线
记者在现场看到,长长的赛道,每个赛道设置不同的考题,安排了不同病症的患者,需要竞赛者用不同的临床应对技能迅速应对。
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对昏迷糖尿病人实施急救;紧急处理青霉素休克过敏反应……昨日竞赛考题设置灵活,全部案例来自临床一线,将130多个涉及妇儿、耳鼻喉、神经科、内科、外科等各学科的相关救治知识融入其中。
“紧张、激烈,真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感觉。”昨日上午10时半,中山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杨同学,与同学一道,刚完成一项“抢救”任务,个个浑身大汗,腰酸背疼。
30万美元智能仿真人扮患者
记者注意到,比赛不仅考验选手切口消毒、静脉穿刺、心电图判读等基本临床技能,还考验选手开腹、膀胱破口缝合、血管分离切断结扎等外科临床操作技能,这些操作,大部分在仿真模拟人上进行。
“有的智能仿真人每个就要30万美元,它集中应用了各种高新尖端科学技术,可真实模拟患者各种生命体征,学生用药正确,它能活过来,操作失误,就会死去。”中山一院党委书记肖海鹏笑称,仿真人的参与,可以真实反映考生的医疗操作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无效的,使学生处于一种真实治疗病人的环境。
目前培养模式中学生实践少
提示病人有艾滋病、肝炎,考生未做好防护措施并随手扔医疗垃圾;病人输注青霉素突然出现休克过敏反应,考生抢救时竟然没有先拔下输液管;X光片显示右肺有问题,却对左肺进行了操作……“这些操作细节的失误,会直接导致现实中的医疗纠纷。”肖海鹏指出,据统计,全国160多家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约五成学生能拿到执业医师证。据介绍,中山大学的学生通过率可达90%,位于全国前三位。
因此,他认为通过这样的竞赛,可以发现问题,促进教改。但肖海鹏遗憾地表示,“由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不足、医学生做手术动手的机会还是非常少。这样的培养模式,导致许多毕业生,只能工作后增加操作机会,导致病人的风险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