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医德·医术·医道】妙手夺魁方四载 仁心传世已百年

中大代表队创下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四连冠”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池健儿 编辑:金凤 发布日期:2014-06-04 阅读量:

  《中大图志·医德•医术•医道: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赛站图说》专题地址:点击此处查看

  5月25日,广州雨后新晴。傍晚六时许,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闭幕式于我校南校区英东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41所医学院校的决赛代表队列队而立,等候竞赛总裁判长迟宝荣教授宣读决赛结果,气氛紧张而肃穆。
  “获得本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特等奖的是,12号……”迟宝荣教授话音未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中大代表队再次斩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连续四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创下了“四连冠”。
  该结果或在不少人的意料之内,但一路走来,“四连冠”成绩的取得着实不易。

  危情48小时:步步为营


中大代表队竞赛现场表现沉着镇定、有条不紊
 
  就在三个小时前,中大代表队刚刚经历了惊险的一幕。25日下午决赛第二轮,八进四的淘汰赛紧张进行中。倒计时“3、2、1”,中大代表队大声喊出了“操作结束”!虽然踩点完成该赛道所有站的任务,但是等待成绩时,中大代表队队员的心情不免忐忑。队员陈泽娜比赛状态一直很稳定,在她的回忆中,这一轮的表现堪称最糟糕。因为她主操作的“胸穿(胸膜腔穿刺术)”中了题目的陷阱,出现失误。而经过24日半决赛的厮杀,从全国41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八强实力都不容小觑。
  24日下午的赛道一跑完,中大代表队便匆匆离场,赶赴训练,只留下一名带队老师在现场等候成绩。这是中大代表队的传统——比赛没有结束,训练就不能结束。
  或得益于扎实的基础和严密的训练,中大代表队最终有惊无险地晋级决赛第三轮。四强比拼,战线升级,决赛最后一轮分为赛道环节、抢答环节、综合病例三个部分。下午连跑两次赛道,这对于参赛选手无疑是一场“硬仗”,但中大代表队似乎越跑越有状态,渐入佳境。决赛第三轮赛道环节,中大代表队再次喊出“操作完毕”,此时,距离该轮赛道比赛结束还有30秒。而抢答环节,中山医“学霸”们也赛出了不错的成绩。
  最后的综合病例环节是本届总决赛的一大亮点。中大教官组组长之一的胡文杰老师介绍道,该环节要求选手在很短时间内,不仅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出正确的诊断意见和处理意见,还要能实施处理意见、合理分工合作、有序指挥应对。而中大代表队的赛场表现让教官们颇为满意:一方面,队员从判断病情、给出处理意见到实施操作,整个流程流畅、合理;另一方面,团队指挥与配合得当,各项工作开展有序。胡文杰老师补充道,“训练时我们就对学生强调,临床要有医生的样子。会紧张很正常,因为抢救生命是分秒必争的,但决不能慌乱,所有操作必须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
  而在中大代表队的引导员志愿者姚庆辉的眼里,由学校中山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08级涂剑、苏家豪,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09级陈泽娜、聂蔓四人组成的中大代表队,正是一支训练有素、沉着淡定的队伍。谈及如何在赛场上平衡时间掌控与操作质量,中大代表队队长涂剑表示:“竞赛时间与操作细致度确实存在矛盾,我们的处理是在操作达到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追求速度,步步为营,尽好再尽快。”
  时间与质量的平衡问题,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一大难点。为期两天的总决赛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麻醉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病理科、影像科等128项临床技能操作及相关知识点。本届总决赛共设置5轮赛道竞赛,每轮25至30分钟,内含站点4至5个,操作复杂程度不等。对该难点的探索亦贯穿于中大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五年历程中:2010年,中大代表队首次赴京参加全国赛,由于过于注重操作的细致,影响比赛速度,第一轮即被淘汰;2011年,中大代表队经过针对性的艰苦训练再次赴京参赛,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一举夺得第二届全国赛特等奖;2012年,中大代表队在北京蝉联第三届全国赛冠军;2013年,第四届全国赛移师京外,于中南大学举行,中大代表队再次问鼎冠军;今年,第五届全国赛在中大举办,中大代表队再下一城,喜获“四连冠”。
  谈及中大代表队赢得“四连冠”的原因,教官组老师认为源自多方力量:学校方面,倡导“人心向学”的理念贯穿始终,对赛事给与充分的资源支持,集各方力量做好协调、组织和保障工作;教官方面,来自学校各家附属医院多学科、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授为学生进行悉心培训;教学方面,培训体系和竞赛体系完备、系统化,各教学医院有“传帮带”的良好传统;学生方面,中山医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操作过关,综合素质较高,老师更多地重点加强其临床思维的训练。

  火线100天:与你同行


综合病例环节,中大代表队队员们正抢救一名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心跳骤停的“患者”

  紧张的两天背后,是长达百日的艰难备战。今年2月下旬,中大代表队的“魔鬼训练”已紧锣密鼓地进行。100天里没有假期,所谓周末只有每周日下午的空闲时间,留备学生回去清洗打理;至中后期,连每周这半日的休息时间也都被训练占满。每天培训从早上八点至晚上十一点半,中午十二点到两点半休息。训练中后期,大部分学生都不回宿舍,中午直接在训练场地——北校区临床技能中心稍作调息。
  训练是艰苦的,竞争更是残酷。最初,有40多名临床医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赛事选拔,进行三轮选拔,最终产生涂剑、苏家豪、陈泽娜、聂蔓四名正选选手,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08级胡焕新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09级杨建都成为副选选手。
  火线100天,也是对中山医教官团队的考验。本届由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马丽萍教授担任教官组大组长,附属第一医院胡文杰讲师、附属第二医院陈穗俊副教授、附属第三医院吴玲玲副教授协助,开展全面培训工作。据马丽萍教授介绍,根据各自所属专科,教官分工明确:吴玲玲副教授负责妇科、护理科,胡文杰讲师负责外科、急诊科、麻醉科,她负责内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病理科等则由陈穗俊副教授负责。前期培训既有专科训练,也有综合演练。
  此外,还有几十位教官参与了本届赛事培训,大部分“脱产”带学;涉及某些专科问题,带教老师认为有争论的,还会请其他专家过来讨论。此外,由于本届赛事由中大主办,另一批富有经验的老师都被抽调去从事出题或赛事组织工作,参与培训的教官多数是新手。竞赛副总指挥、我校医教处处长肖海鹏笑着说:“我们培训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考验、培训教官。”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实习生受益,医学教务处组织各科教官,将各培训项目标准化后制作成视频,供广大实习生教学使用。此外,医学教务处还开放临床技能中心给各医院的实习生进行开放式训练。
  100天的鏖战中,虽然教官组老师要求严格,学生训练艰苦,但师生们也不乏“苦中作乐”的精神,为训练生活点缀亮色。4月30日大演练的抢答环节,老师们出了一道非常“难”的题目:下面男生代表着高富帅的是谁?选项:A涂剑、B苏家豪、C胡焕新、D杨建都。大家一下子懵了,不知如何作答。最后老师公布答案,正确选项是D“都教授”。等六人反应过来,不禁哈哈大笑。赛场上一向淡定的苏家豪此刻不淡定了,抗议道:“该题答案有误,应该全选嘛!”大家笑得更欢。其时,赛事培训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更好备战抢答环节,每天都要进行半个小时的抢答训练。事后,苏家豪回忆起这件趣事,特别有感于老师照顾学生紧张情绪的用心。培训期间,杨建都负责订饭,他总尝试在15元的餐补内绞尽脑汁为同伴搭配不同的餐品,调节大家的口味。
  回想起与老师、同伴共同奋战的100天,胡焕新感慨良多:不仅在技能操作和临床思维方面得到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很宝贵的情谊,“我们中大代表队六人很团结,很感谢教官与我们一路同行”。

  传承140年:仁心永在


赛后,校领导陈春声、黎孟枫及医科教授们向中大代表队表示祝贺

  两天的荣耀,有赖于我校中山医师生100天的备战;四年的辉煌,凝聚着我校医科140多年的优良传统。
  我校医科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它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1886年曾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2010年11月,我校医学部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的10所高校医学院(部、中心)之一。我校医科在悠久的历史中传承着优良传统,坚持“三基、三严、三早”医学教育模式,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参加此届总决赛之前,中大代表队的六位队员已接受五年或六年中山医的严格培养。本科前两年,他们多是学习生物、化学、数学等基础科目,期间可自行联系预见习;第三年,开始接触临床专业课程,经过大四见习、大五实习,再经过赛前选拔培训,他们步步迈向全国赛最高领奖台。对此,苏家豪认为,中山医的基础教育全面而完善,对于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奖奠定了基础。全国赛时,有一题要为“夜间肛周瘙痒”的小孩做检查。由于中山医非常注重寄生虫、生化等基础课程知识的讲授,当时陈泽娜一看到题干就意识到病因是蛲虫,迅速做出反应。
  陈穗俊副教授指出,与前几届竞赛相比,本届竞赛更加注重临床思维的考察,参赛选手要先想做什么,再想怎么做,最后还要通过实操拿到得分点。对于中大代表队临床思维的培养,队员聂蔓表示与强大的教官团队息息相关,他们经验丰富,单就一个知识点可以想到方方面面,列出不同情况,也善于挖坑,提醒队员该操作的陷阱何在。同时,还得益于中山医“传帮带”的传统。据聂蔓忆述,每次综合大演练都会邀请老中山医来点评,有些老督导已年届耄耋,但是仍能坚持站一整天来围观后辈的操作,并提出贴合临床的有益的指导意见。有时候,甚至会看到几位老教授为铺巾、棉签消毒手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对中山医感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除了临床思维,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亦强调人文关怀。正如肖海鹏总指挥、处长所说:“培养医学生,既要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也要注重医技与人文修养相结合。”吴玲玲副教授表示,平时会根据不同项目进行人文关怀培训,譬如急救时,强调以抢救病人生命为主;涉及隐私、有创性治疗时,则强调要先与患者进行沟通。谈及人文关怀教育,陈泽娜对其中一课记忆犹新。培训期间,一位护理老师认为队员打针手法不够人文,流程细节也容易忘记,便提出让学生在自己身上试针。那时,陈泽娜只知道血管所在位置,但从未给真人施行过采血,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在老师身上进行了试针。以前总是容易忘记给模拟病人止血,但自从那次之后,她就再也不会忘记了。陈泽娜坦言:“我们都明白,这是护理老师的用心良苦。平时培训中,各位老师不仅教授临床知识和技能,也教我们为人处事。”中大代表队赛场上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应与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中山医“尚医德”的理念大有关系。
  此外,中山大学医科近几年逐渐形成完备的以赛促教教学体系。每年校方举办“三赛”——中山大学教师临床技能大赛、学生临床技能大比武和实验(实习)技能大赛。其中,校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往年只有几所附属医院实习生组队参加,今年1月份校内赛增至十几只队伍,包括东华医院等非直属医院也参与其中。同年级的实习生则在转播现场看实况转播并听学科教师的精彩讲解,将竞赛作为教学活动,让每个实习生受益。而今年参加国赛的六位选手均曾组队参加校赛,分列第一名和第二名。与此同时,北校区团委学生会等部门亦针对低年级学生,每年举办临床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对此,胡文杰老师认为大大拓宽了国赛选拔的“群众基础”。
  谈及中大代表队的成绩和我校的医科教育,黎孟枫副校长表示,一方面,临床技能大赛考核的绝不仅是几个操作动作,其中涉及到从基础知识、预防知识到临床医学各种问题,医科的各个部门和所有老师,主动支持比赛,对于赛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还勉励要以竞赛做引领、标杆、基础,继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闭幕式上,中大代表队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处处长王启明手里接过奖状,脸上荡漾起的平静微笑,舒展开了一路备战的艰辛。他们,再次创造了历史!中山医的后辈将继续谱写灿烂的未来。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