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在我校南校区英东体育馆落下帷幕,来自全国41所高校的选手参加了此次总决赛。最终,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参赛队获得特等奖,中山大学以连续四年总分第一的成绩斩获“四连冠”。
“你好,我是你的主治医师。”“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拉屏风!”体育馆内,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手上的工作,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这是临床技能比赛,也是最真实的医疗现场。
仁医之道:精医术,尚医德
第一届,19所高校参赛, 51项考点;第三届,113所高校参赛,133项考点;第五届,115所高校参赛(占全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普通本科高校的近90%),128项考点。这些数字表明临床医学技能大赛涵盖项目与知识点逐渐广泛,成熟的竞赛体系,吸引了更多的医学院校参与其中。
与往届相比,比赛更加贴近真实的案例,而不局限于考验技术操作。在赛站中出现了这样的“小陷阱”:21进8的比赛中,选手需要为“患者”进行右侧乳腺肿物的切除,题干提示也是“患者右侧乳腺有肿块”,但是模型上却将孔巾摆在了左侧乳房。
“X光片出现名字弄错或者左右颠倒的情况,都是医生在日常操作中会遇到的真实情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中山大学医学教务处处长肖海鹏解释道,“学生很多都还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病人,所以还是比较缺乏临床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诊疗思维。”
正如本次大赛的总裁判长迟宝荣所言“医学生和医生,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距,但是却需要他们用几年的时间去跨越。”医学生要成为真正的医生,不仅要求可以进行熟练的临床操作,还需要将诊断思维融入到临床实践中,确保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遗漏,每一个细节都到位。所以本次比赛将考察临床判断力和诊疗思维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渗透到各项目中,以更好地检测选手的综合能力。

参赛选手正与
“标准化病人”交流
此次比赛也首度使用“标准化病人”和高度仿真的“模拟人”病例。25号上午,赛场内出现了20名可爱的小朋友,他们作为“标准化病人”要配合选手完成比赛。引进真人操作,重点在于考察选手对“患者”的态度和现场应变能力,选手要与小朋友做好现场沟通,安抚他们的情绪,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自己的操作。
迟宝荣强调,“启用标准化病人主要是为了考察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来自泰山医学院的王璐也认为这个环节大有裨益,“这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对患者的爱伤意识(编者注:给予患者恰当的人文关怀,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配合医护人员达到诊疗疾病的目的),还增强了我们的无菌意识,这些都是平时在教学中可能会被忽略的。”
此外,价值三十万美元的模拟人病例也应用在了总决赛的最后一个环节,真实地呈现了抢救效果。“它集中应用了各种高新尖端科学技术,可真实地模拟患者各种生命体征,学生如果用药正确,它就能活过来,而操作失误,则会死去。”肖海鹏解释道。
比赛也尤为强调人文关怀,并在评分标准中加以体现。迟宝荣认为,比赛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高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今年所有的模具都安排了姓名,医学生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查看腕带,核对姓名,同时他们做检查之前一定要跟‘患者’交代清楚。”
“你好!请告诉我你的名字。”随后翻动患者腕带查看姓名。这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却体现着对细节与严谨的追求。进行检查前,选手会详细地询问病症,并耐心地跟病人交流,安抚病人的情绪,消除病人的恐惧感,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妇科检查中选手们也会拉上屏风,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更易于接受当前的环境。从细致的角度考察选手的人文关怀以及沟通思维,以关切之心,行仁者之事,医学生要更加贴心地“为患者考虑”,为成为一名好医生打下基础。
肖海鹏表示选手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学生的操作水平相比以往都在提高,但是诊疗思维、临床判断力还比较缺乏,细节化要求和标准化要求还不足够。”为了培养更高水平的医学生,我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优秀的医学教育体系。
中大医科特色:三个三,精英培养
中山大学医科,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它是我国最早的西医学府,距今已有148年的历史。我校医学教育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育理念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医学教育模式,注重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的医学教学理念;逐渐形成了“早、正、严、实”的临床教学指导原则。
中山大学医科教育鼓励并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学程早期去感受医院、感受病人、感受生命。学校支持大一、大二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医院预见习,使他们不仅能更早地了解医生的工作,也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病人的痛苦,在增加感性认识、培养人文关怀的同时,提高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引领其后的学医生涯。
“先打好基础才能创新,临床是做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只有在对基本理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创新,才能去发现更好的诊病方法。创新是进行科学研究,推进医学发展的能力。”肖海鹏书记介绍道。“除了‘三基、三严’之外,我们还有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我们的学生很有希望成为未来的学科领头人,甚至在国际上也会有我们的位置。所以我们还有卓越医生的培养要求,比如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就不仅是要求他们符合医生的水平,也希望他们在科学研究、创新研究以及领导力等各方面能有更好的发展。”肖书记语重心长地说道。
“我们有很好的医学传统,自2001年中山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合并以来,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始终没有扩招,一直坚持精英培养。同时我们也引进了一批杰出的海外人才,增强师资力量,加大医科教育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强调。
在此基础上,为了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中大还把训练课程化,覆盖至全部医学生。因为临床医学技能大赛,全国受到培训的学生达到76%,但在中大,整个比例却基本达到100%。学校也坚持举办八届校级比赛,为了达到更广的受益面,学校还将130项操作标准化,制作为录像,提供给实习生实习教学使用。
选手们在高度仿真的“模拟人”病例上进行操作
除了强调技能培训,我校还十分重视医德教育。深化医学伦理的教学改革,购买有代表性的伦理学影视作品为课内外教学内容,增加医学伦理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内化伦理知识,强化职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坚定学医的信念。另外,医生、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十分重要,因此学校更重视医院里的正面宣传,注意营造良好的医患氛围。对医疗队伍有自信,医生们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去走访艾滋病人、器官移植的病人、人工流产的病人等各类型的患者,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病患,回校后再进行讨论,以亲身感受代替简单呆板的说教。克服传统考试方式不利于测量伦理教育效果的缺陷,学校改革考核方式:让学生基于真实的例子来展开讨论,并针对真实案例写想法,写感受,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享所思所想,扩大受益面。在学解剖的时候,会有对“大体老师”(编者注:去世后捐献遗体供医学生解剖学习的好心人的尸体)致敬的过程,“大体老师”是捐献的,进行解剖时要严肃地对待,解剖之后也要很好地处理,老师们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养成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为了让医学生坚信“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而不是“没钱就不治病”,去年,当我校一位在读医学生不幸患上骨癌,手术费不赀,家中又无法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时,学校仍然决定先把手术做了,再通过后期筹款来解决费用的问题。
临床实践能力是在考验能否当好一个医生,而医德则决定能否成为一名好医生。医生的技能水平和核心价值决定了今后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我校坚持从细节之处着手,坚持精英教育,为医生队伍、为社会培养诚挚的博爱者和卓越的领导者。
医学未来:健康梦托起中国梦
医疗事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对和谐社会和整个价值体系的建设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健康梦才能托起中国梦。从2010年第一届走到如今的第五届,在得到愈来愈多同行共识的基础上,临床技能大赛不光是见证了医学生的风采,更锤炼了一批热心教学的队伍,保障了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也尤为重要。
前来参加比赛的选手宋丹对我校提供的各种安排和志愿服务赞不绝口,也为能有机会参加此次比赛而感到十分幸运,“在学校一般是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比赛的实践和临床操作,我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团队合作能力和协作精神也都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和同学、带队老师交流沟通。”我校代表队的选手涂剑在获奖后也十分激动,“十分感谢我们的老师和教官,百忙之中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给我们的训练和指导让我们终身受益使我们。”
肖海鹏认为,学生通过比赛获得的是自己一辈子都受用的能力,这130项考点的操作,对于应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类临床案例是大有裨益的。但他同时也表示,现在我们还不是全部的医学生都可以达到4位参赛队员的水平,尽管受益面还远远不够,但是起码通过比赛,可以让学生们都得到训练。
陈春声也表示,如果条件允许,希望政府可以出资,依托某一大学建一个高水平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让本省条件不足的医学院校的医科生都有机会到中心轮训。虽然医学投入的花费大,但却很有必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性命以及未来医学事业的发展,是幸福工程,是民心工程。
虽然医学生和医生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要依靠国家的支持和各医学院校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完成这一“华丽转身”。事实证明,竞赛推进了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参赛院校加大了对临床教学基地特别是附属医院的经费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尤其是提高了对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与物质环境支持,从而解决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利用模拟人等模具,实现了在病人身上无法操作的一些项目的反复“有创性”训练机会,真正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保障了临床技能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比赛发现并针对全国医学院在医学生培养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教学方式、教学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在临床医学方面的改革,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为培养合格、卓越的医生打下良好基础。教学相长,竞赛还加强了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参赛院校进一步认识到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重要保证,通过参加比赛、举办比赛,培养、锻炼了一批临床教学骨干。
迟宝荣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医学教育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工程,这是医学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地方。当医学生迈出校门时,他就应该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甚至卓越的医生。如果医学教育质量发生滑坡,我们面临的将是整个医疗队伍素质的下降,到那时候不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而是老百姓看病悬、看病险。”
从19所到115所,全国医学院校正在逐步重视临床技能大赛;从51项到130项,临床技能大赛覆盖面更广。一个医学生在校仅用五年时间要完成本科阶段的大量医学学习任务,要用他们人生的数十年来,用精湛的技术来践行自己入学时的庄严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国内的医学教育质量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而在这蓬勃发展的时期,医科生的人才培养更是关键点。中山大学将坚持百年优秀办学传统,坚持精英教育,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未来也必将继续开拓进取,擦亮医学教育的金字招牌,谱写医学事业下一个百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