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现场报道】全球瞩目的ASC14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进入到了第二天的赛程。在昨天进行的比赛中,主要是进行系统的搭建和调优。经过一天的努力,各个参赛队伍的设备均已经安装完成并加电运行,许多队伍也开始马不停蹄的进行模拟测试工作。今天是大赛的第二天,我们发现更多的队伍在进行过初步测试之后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比赛策略与方向。
ASC14大赛第二天现场报道
几乎所有的代表队都围聚在自己的区域探讨问题。我们了解到,昨天系统成功搭建之后,许多队伍都进行了与比赛项目相关的模拟测试,评估实际的测试成绩与功耗表现。从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大部分队伍都完成了2项以上的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和测试时系统功耗表现的分析,可以帮助队伍尽快调整系统配置,取舍CPU和GPU(Xeon Phi)的配重比,达到性能和功耗的平衡。
在赛场上,主办方还提供了两块大屏幕,通过与各队伍参赛设备的软件连接,可以实时显示各参赛队伍的配置利用情况。
壮哉——参观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在去年的TOP500排名中,天河二号获得了第一名,成为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款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目前已经落户中山大学。在ASC14比赛期间,天河二号也开放参观。
据介绍,天河二号自落户中山大学之后基本呈满载情况运行,目前主要运行的项目为科学计算和测试。未来,天河二号也将负担广东省云计算的信息化应用,而且本次ASC14大赛也有涉及到天河二号优化的项目。
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许跃生教授访谈
许跃生教授是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美国Syracuse大学(雪城大学)终身职正教授。我们有幸在会场对他进行了采访,听听他对于高性能计算人才培养的看法。作为数学领域的国际级专家,许教授坦言当下高性能计算对于人才的需求很大,特别是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中国高性能计算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许教授认为当下还是应该努力扩展各学科的相互交流,特别是与计算机系的交流。他表示,目前中山大学已经在计划开展类似的人才培养工程,目前主要针对研究生层面展开。参与计划的研究生将会分布于生物、数学、物理等领域,中山大学将为其提供两位不同学科的导师。这也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到当下的大数据和智能计算,许教授认为计算科学将会成为未来高性能计算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理工类学科需要科学计算之外,文科相关的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也需要科学计算。而且随着应用的发展,非结构化数据的出现,科学计算表现出了更多的复杂性,并非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计算,这也势必需要超级计算机的支持。许教授还谈到,为了完善超级计算机的应用,他所在的团队正在开发类APP应用软件,未来高性能计算的应用也将会向这个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