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中国梦·我的梦:2012中山大学年度人物】朱鸣华:创业之路 不忘初心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学生处 作者:谢帆 编辑:刘嘉,朱琳 发布日期:2013-05-08 阅读量:

 

        “自主创业是我自始至终的选择,许多事都在不断变化,但我的信念始终未变。”
        学生干部,科研达人,大学生创业路上的探索者、实践者,大学三年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2010级学生朱鸣华坚守着自己的创业梦想。筚路蓝缕,创业的道路上她从未放弃过。



 

        偶遇梦想,风雨兼程

        对于一名大一文科生来说,在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的医学领域创业,这是很多人敢想也不可及的。可当朱鸣华站在年轻创造的岔路口,一个偶然的想法使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10年,初入大学的她,与如今其公司的核心产品——静脉留置通路冲管封管器的主创者一同参加了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的课外学术奥林匹克竞赛”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在比赛中,她们获得了省赛的特等奖和国赛的三等奖。与此同时,她们的项目也受到护理学会和诸多专家的肯定与赞扬。鼓励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朱鸣华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她认为这样一个创新的产品市场开拓空间应该很不错,为何不试试呢?
        朱鸣华不仅是梦想家,也是一位实践家。2011年3月,她组建了南粤博济创业团队,联合护理学院、中山医学院等学院的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
        既然选择远方,便风雨兼程万险无阻。还是“小朋友”的她壮着胆子在“昆山杯”冠军团队交流会上为自己打“广告”,她的发明专利和过往经历吸引了不少同学会后主动联系她。她跨过了创业的第一道坎,拥有了更强大的团队。
        团队里大都是高年级学生甚至研究生,这让朱鸣华感到一些尴尬和压力,“我却刚大一,很怕领导不好这支队伍。”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期一系列的磨合使团队成员的默契度迅速提高,大家对她充满了信任,做起事情来事半功倍。
        “从资金、团队,到市场、产品资质,困难层出不穷,有时压得我们连气都喘不过来,但我们最终还是挺了过来。”这期间,团队成员不断尝试,以寻求解决方法。资金链断了,她们就想尽办法去争取风险投资,或是小额贷款,化险为夷……她感谢很多前辈还有学校、创业学院所给予的支持,尤其是项目的两位指导教师任荣伟和汪建成,“老师们经常陪着我们开会到深夜,帮我们想问题和对策。”
        雨霁彩虹卧,风光分外明。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中山大学“赢在中大”创业技能与策划大赛总冠军、创业姑苏全国八强(广东省唯一项目)、全球创业周中国站亚军、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立项资助……这一项项的奖励不仅代表荣誉,也肯定了朱鸣华和她团队的辛苦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的11月,她所带领的南粤博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项目更是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摘得金奖,并一举获得生物医疗组全国第一名。如今她所带领的这家公司已完成项目初期融资,并正式落户于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生科技园进行创业孵化。
        即便如此,风雨并不会就此停歇,但正如她所说,只要信念不改,动力未减,自主创业的选择就不会动摇。

        为荣誉而战,“我代表着中大”

        “不行,万里长征这是最后一步,我们一定要争口气,一定要给中大拿个金!”
        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前夕,为了比赛忙碌太久的朱鸣华病倒了。赛前那一晚她烧到四十多度,浑身发抖,中山医的玉婷师姐抱着她直心疼:“实在不行就别撑了。”
        在她心里,这场夺金之旅,是为中大而战,为梦想而行。自这项比赛开办十几年来,中山大学一直与金奖失之交臂,这是从70后到80后的中大创业人一直的遗憾。从朱鸣华的团队创立开始,学校和老师们为他们解决难题、想方法发展,付出了很多,所以朱鸣华很想为学校拿下这块金,报答中大,圆大家的梦。一年来无论是数十次的培训还是数不清次数的策划书修改和展演准备,她们从来没有缺席或是糊弄。这一次病魔并没有打败她,反而给了她撑下去的强大力量。他们做到了,“中山大学”这四个字终于牢牢刻在了“挑战杯”创业赛的历史上,她们为中大拿下了第一块金牌。

        创业精神,薪火相传

        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实践者,朱鸣华对学校其他有志于创业的同学和正在创业路上的团队付出了诸多热忱,提供了许多帮助。帮忙选项目、组建团队、解决难题,她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许多创业讲座和交流会上也会经常看到她的身影,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给大家,大家能少走些弯路。
        对正在创业或是准备创业的同学们,她想送给他们两个式子。
        第一,100-1=0。创业里面,你什么都想到了,做到了,偏偏有一点你失误了,那很有可能你就会失败,因为初创阶段的企业真的很脆弱,所以你们要做好此时的每一个决策。
        第二,团队>项目>资金。很多人觉得,有好项目比较容易成功,还有人觉得只要资金充裕怎么都不会失败,但是,团队比这二者还更重要些,即“家和万事兴”。一个企业和一个家庭是一样的,孕育一个企业就像抚养一个孩子,不和睦的家庭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朱鸣华认为,无论你是不是创业者,都该让自己学会去具备一种‘创业精神’。这样的精神会让你拥有敏锐的嗅觉,能预测将来的趋势;有充分的自信,敢于面对任何人任何事的挑战;有旺盛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不拘泥于已有的形式,懂得创造机会;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不会因挫折和一时的困境停下前行的脚步。
        给习惯了因循守旧的人打开一个新的篇章的勇气,这就是“创业精神”的价值所在。

        在尝试中收获,在忙碌中成长

        大学以来,除了寒暑假,朱鸣华从没休息过完整的“一天”,在她看来一个月有两个半天休息就不错了。她笑道:“这些可别写出来了,不然不是误导其他同学嘛。”
        朱鸣华的生活似乎有忙不完的事,在自主创业的同时,她还致力于团学工作和科研,并且热心公益。朱鸣华曾担任青年科技协会会长。在她的带领下,该社团曾被评为中山大学“十佳社团”。2012年,在参与“服务珠海,奉献爱心”创先争优活动时,她带领青年科技协会同学去各个中小学和社区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等与科技有关的公益活动。其中,在康宁社区的活动还吸引了该区老年党员服务队参加,在他们和爷爷奶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反响热烈,《南方都市报》还跟踪报道了此活动。此外,朱鸣华带领调研团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参与多个科研立项项目,也曾多次获奖。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然成功的道路上早就人满为患了。”在成功的背后是朱鸣华的努力和付出,是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坚持。她说,在她眼中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奖项与荣誉,不是知识的丰富,而是那些与她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是在创业路上不断给予帮助和鼓励的老师、同学。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是她坚持走下去的不竭动力。    
        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也是相通的,这也是朱鸣华参加多种活动的原因。做学生干部是在培养组织和协调能力,做科研可以培养严谨认真的态度、提高对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做志愿则是对意志品质的一种磨练,使人在奉献和付出中收获灵魂的升华,而这些素质也都是一个现代从商者所应该具备的。在一串串脚印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  
        三年的行走间,她不断成长。因为带领这样一个团队,经常组织活动,参加比赛等,需要应对许多突发状况,她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见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树立起了大局为重的价值观,这一点上,我受益匪浅。”其次是心态,从最开始的迷茫,对行业和很多事情了解不够,经常焦虑和沮丧,到渐渐领悟“如何去思考出一个好的问题的解决途径”,她变得自信,从容。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或许正是对梦最纯粹的追求,在前进的旅途中她无惧无畏,从未后悔。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