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蒋静、何婉文、李颖)3月4日至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在北京开幕。今年,中山大学共有4位全国人大代表和4位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履职,他们在两会期间尽职尽责、建言献策,贡献中大智慧和力量。
中大师生第一时间关注两会动态,学习会议精神,展开热烈讨论,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纷纷表示对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期待。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作为一名高校信息科技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为过去一年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倍感自豪,同时也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教育已成为国家利益和目标的中心,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更要始终挺立在国家科技创新前沿,产生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培养更多勇于向尖端科学问题和技术突破发起挑战的创新人才。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做好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以体系重塑和机制创新为抓手,着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创新型软件科技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教授、院长 郑子彬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在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基础上,释放出更鲜明的政策信号:以更积极的宏观政策托底经济预期,以科技创新重塑增长动能,以制度性改革激活民营经济活力。“预期管理-创新驱动-制度护航”的三重奏,既回应了市场对政策力度的关切,更通过系统性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第一,政策加码凸显预期管理智慧。赤字率提升、专项债扩容等展现出财政政策突破突围的决心。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的货币政策,则通过可感可及的加杠杆策略稳定市场预期。第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推动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标志着创新范式从技术追赶转向生态构建,力图形成“耐心资本+硬科技+场景应用”的创新生态链。第三,民营经济迎来法治化护航新阶段。《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加快,问题导向的法治保障更具长期稳定性,有助于扭转民间投资的疲弱态势,激活市场微观主体敢投愿闯的动力。未来,岭南学院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抓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通过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办学,实现中大经济学科建设新突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院长林建浩
2025年全国两会开幕,为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激发全社会实干笃行、奋发进取注入强大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展现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热切回应了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需求。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产教学研”深度融合优势,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智慧支持,助益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做知识传播者、文化传承者,更要成为品格塑造者、价值引领者,引导学生理解实现个人理想与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在深层联结。两会的召开,不断激励着我们勇于担当、心系民生、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持续深入学习两会精神,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推动学科交叉创新,潜心躬耕于方寸讲台,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增砖添瓦。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民进中山大学总支部副主委(主持工作)邵璐
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作为党外人士,我深刻感受到国家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强调以AI技术重塑千行百业,这与我在科研与教育一线的实践高度契合。作为高校工作者,我将积极响应“建设教育强国”号召,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个性化教学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行动输送兼具技术能力与伦理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与产业优势,助力打造AI赋能实体经济的新范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我将始终与中共中央和国家同心同行,以科技报国之志,书写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奋进篇章。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九三学社中山大学第一基层委副主委孙伟
今天,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致公党基层委组织党员收看了李强总理所作的《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之年,《报告》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指明方向、打牢基础,鼓舞人心、倍感振奋。作为新时代统一战线成员,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中共中央周围,充分发挥致公党的“侨海”特色,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努力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和科研实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发挥自身专业特点,努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学校定点帮扶高州和连州相关工作,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高水平规划编制,助力当地“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高级工程师,致公党中山大学基层委委员兼秘书长刘立欣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全国“两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医科青年工作者的信心和热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将国家战略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通过“医学+X”模式,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学科与医学培养的结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及早期接触实验室,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研实践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科研成果的创新转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借助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大平台,积极参与推动深港医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为健康湾区和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中山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马孔阳
东风浩荡,生机勃发,2025年全国两会隆重开幕,我怀着无比热切的心情关注着会议的各项议程。“两会”不仅是国家政策方向的重要风向标,也是我们共同见证国家发展成就、展望未来蓝图的重要时刻。作为一名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我对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期待。回顾2024年,西部地区夯实绿色发展底色、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这得益于国家持续的支持与当地人民不懈的努力。展望未来,西部地区要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由此及彼,我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两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美好愿景,激励着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来。从春天出发,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民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2023级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研修班成员李可怡
今天上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收看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认真聆听了国务院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科学擘画了2025年发展蓝图,令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回首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亮眼。在科技创新领域,众多“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彰显了国家强大的竞争力。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口腔医学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引入,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展望2025年,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期待。我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必将取得更大进步,全民健康水平将不断提升。我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临床技能,积极参与到“健康中国”建设中来,为守护人民口腔健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作为中国香港青年,我也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内地与香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2024级硕士生姚正諾(中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