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时代背景、系统机理和实践路径,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直面三位一体梗阻,深入破解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关键。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将其定位为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全面创新,服务强国建设,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时代使命。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要一体发展。然而,当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上还存在不少梗阻。比如,学科布局滞后于全球科技变革速度,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跟跑式创新”困境,学科交叉“物理叠加多、化学反应少”;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科技攻关需求侧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性错配,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脱节,学生解决“真问题”的能力不足;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之间的资源配置失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断裂带”仍然突出;人才评价“五唯”倾向尚未根本扭转,抑制交叉创新活力等。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本上在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体制机制的弊端。思想观念上,主要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系统机理认识不深刻,对一体发展的必要性、内在机制和实现路径把握不到位;体制机制上,则表现为高校学科化、院系制架构带来的壁垒,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链条脱节,评价体系不完善带来的“指挥棒”失灵,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不足带来的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等。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支撑全面创新,就要以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重要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决打通影响和制约全面创新的卡点堵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现协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
深刻认识三位一体的系统机理,构建实现倍增效应的关键机制和扩展路径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齐头并进,而是要在深刻把握知识创新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互相促进,开放创新。
1.知识创新规律:“三位一体”的底层逻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引擎。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所处时代的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知识创新规律也随之演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前沿的探索和技术变革的实现,越来越依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的极限研究手段;二是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催生了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三是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这三个方面包含的大科学装置、大团队、数据驱动、人机协同、学科交叉等要素彼此交织,形成了互相强化的效应。
知识创新规律的演化深刻影响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路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立德树人、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上,都必须关注知识创新规律衍生的共同主题,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复杂系统问题解决、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融合、多元主体协作与跨文化沟通、默会知识学习与创造力培养等,这使得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成为必然,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底层逻辑。
2.双向互促:实现倍增效应的关键机制
立德树人是底盘。要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倡导研究性学习,鼓励教学相长;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实施本硕博贯通机制,推动高水平研究生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科学研究是动能。要深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发挥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研项目的育人功能,鼓励与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坚持“强基础、助教学、促交叉”,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引育,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教师队伍建设是引擎。育人和科研的关键在于一流的师资。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落实教授上讲台制度,鼓励担任本科生导师,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引育质量,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
3.开放链接:提升大学创新体系效能的扩展路径
要通过开放合作来汇聚资源、促进改革、激发活力,不断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坚持跨界联动,适应知识生产主体多元化的趋势,积极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加强合作,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拓展大学知识生产的边界。加强国际合作,把握知识生产全球协作的特点,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办学和学术交流,持续扩大国际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教育和科技治理,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在把握系统机理的基础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加强自身的体制机制创新,让三位一体的倍增效应真正落地。
1.推进以激发活力为目标的体制创新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建立“国家需求图谱—学科能力诊断—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布局国家急需学科专业,依托学科专业持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创新科研组织体系,平衡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做好前瞻布局,强化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加大力度进行长周期支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善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协同,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建设基础研究特区,支持学者开展非共识研究、长周期研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提高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完善人才引育模式,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结合学科规划,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库,优化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区域优势,通过学术平台、待遇保障、资源配套、制度环境、文化生态的全方位赋能,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引育环境,形成人才引育的全球比较优势。
2.强化以促进协同为导向的机制创新
完善学科牵引机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做好学科顶层规划,着力打造引领未来的学科新增长极,提高学科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学科牵引,促进协同”,围绕学科方向来谋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总抓手,更好地统筹配置资源,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构筑学科高峰促进交叉融合。加快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构建统筹“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学科评价体系,指引高峰学科建设;完善交叉学科评价机制,集成学科交叉资源,打造学科交叉“孵化器”和“试验田”。中山大学通过学部制改革,统筹相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评价标准,完善交叉学科评价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学科体系。
健全开放合作机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国内国际双循环。制定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提升全球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去年,中山大学成立香港高等研究院,成为内地高校在港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开启内地高校跨境办学、协同科研新模式,旨在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优势,更好地推进国际化办学。
健全跨界合作机制,构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转化体系
加强政产学研跨界合作,强化内外联动,进一步促进三位一体良性循环,提升创新转化效能,服务高质量发展。
统筹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科技创新和创业规律的优秀人才。要高起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师资、教材、教学方式、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等方面协同推进,与大学科技园、地方研究院等的建设相结合,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中山大学依托深圳市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在深圳校区建设创业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强化原始创新源头供给,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要整体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地方研究院、高等研究院、校企联合研究平台建设的多种模式,鼓励领军人才“揭榜挂帅”开展联合攻关;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有组织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以原始创新牵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围绕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进一步用好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着眼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转化,构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支撑体系。探索高校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推动孵化创新型企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动能。近期,中山大学优化重组了大学科技园,整合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相关功能,推动重塑整个创新转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