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头条

首页 > 中大头条 > 正文

中大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郑钰、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审定:黄艳 发布日期:2025-10-24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一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山大学师生中引发广泛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教书育人和科研学习一线,勇担重任,锐意创新,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扎实的作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 高松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全过程。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具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创造性人才。聚焦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人民需求,下大力气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深化学校学术和行政治理体系改革,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路线图”与“施工图”,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刘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出了雄伟蓝图。面向“十五五”新征程,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科学研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组织工作,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增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自主培育能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机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积极贡献中大力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沈成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和七个主要目标。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通过组织学院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宣传阐释好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及时地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党和国家重大政策阐释宣讲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梁玉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必须遵循的六条原则,为社会学研究提出新的命题和要求,作为高校教师,我深感使命如磐、责任在肩。

全会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了蓝图,也为我们开展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学研究要聚焦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同富裕等议题,深入研究社会结构变化、城乡融合发展、就业与社会保障等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学术支撑。同时要大兴调查研究,带领团队扎根中国实践,总结“中国之治”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升社会学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 李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是新时代推动国家竞争力跃升的关键支撑。作为高校教师与劳动经济学研究者,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青年人才。优质教育不仅塑造个体的人力资本,更构筑国家科技创新的根基,决定未来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的高低。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教育强国战略为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融合,激发青年潜能,让更多青年在科研攻关、社会服务与全球交流中展现风采。只有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系统工程统筹推进,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陈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口袋公园”式的城市更新实践就是人民至上原则的体现: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城市生活的新常态。这一微更新行动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更在公共服务可达性和空间公平层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从研究者角度看,“口袋公园”的建设与成效为理解城市韧性与公平性提供了新的实证场景。它展示了以公共空间为媒介的社会凝聚力如何形成,也提示我们,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城市治理,应继续深化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空间转型,让现代化成果体现在可达的绿意、平等的机会与共享的幸福之中。

泰国亚太智库主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校友 威伦·披差翁帕迪

(摘自其署名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实干出来的现代化》——《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4日第04版)

五年规划是一份政策规划,更是一种兼具战略与执行力的治理机制。它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成功,更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是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奋斗;不是掠夺式增长,而是合作共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实干出来的现代化——它以行动赢得未来,也以开放成就世界。展望“十五五”,相信中国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绿色转型塑造新优势,以制度型开放拓展新格局。期待泰中经贸、旅游和人文交流更加紧密,在航空、智能制造、机器人和教育科研等领域拓展合作,进一步优化合作生态,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朱玉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擘画了“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伟业交汇的时代洪流中,中国以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展现了定力与担当。“十五五”时期,我国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决心坚定不移。躬耕于此领域,我更加明确肩头责任之重,愿在未来将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在大变局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贡献一份坚实的气象力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刘雨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深感首要任务就是扎实学好理论,不仅要读原著学原理,更要跟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要学会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观察社会、思考现实问题,努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对复杂的国际变局,我们青年学生更应自觉站稳中国立场,在开阔国际视野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政治信念坚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本领过硬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中山大学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 江雪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十五五”关键发展时期,擘画发展蓝图,使我深感振奋。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全会强调,“十五五”面临风险与挑战交织之局面,更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等多项原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全会提出的各项原则和目标,不仅是对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对我们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的学生,我们将学深悟透全会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也将发挥桥梁作用,将全会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同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青春力量,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