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叶玮茵、陈立桐)今年8-10月期间,“中山大学”号综合科考实习船圆满完成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零研究所合作开展的设备海试航次。经历70余天的海上工作,“中山大学”号凭借先进的装备优势提供过硬的船舶保障能力,全体船员、海洋科考中心岸基工作人员展现出了极高的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精神,船岸同心一起克服了天气海况差和海试设备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海试任务,向用船客户、学校、国家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这个航次对于“中山大学”号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方面是科考船运营以来首次承接外单位客户的航次任务,另一方面也创下了自船舶完工以来的多个记录,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自8月初接到航次任务通知后,海洋科学考察中心的工作人员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协同全体船员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备航工作。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在短短三天内完成了五十余吨的试验设备装卸工作,配合甲方人员绑扎固定,确保了开航所必备的条件,顺利启航。
专业本领过硬,出色完成任务
为了配合设备试验,船舶需要频繁抛锚和靠离港口,金德飞船长以高超的船舶指挥操控技术沉着应对,安全平稳地完成了10次靠港离泊、20次以上的抛起锚操作。并首次在非母港零缺陷通过海事局开展的船舶安全检查。海试设备时常需要定点回收作业,甲板、机舱和探测部人员组成分队,队员之间紧密配合,乘坐工作艇脱离母船搏击风浪,共完成15次定点回收作业,作业成功率100%,创下了单航程工作艇作业次数记录。
金德飞船长熟练操控船舶
工作艇作业现场
群策群力,有效化解紧急情况
海上环境风云变换,海上工作充满了许多不可预见性。70余天的航次期间,“中山大学”号船岸拧成一股绳,顺利克服了三个台风和一个热带低压的影响,有效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紧急情况。在一次起锚的过程中,因锚链卸扣卡阻造成锚链打结无法正常回收,船岸紧急开展专题研判,在没有占用任何甲方作业时间的前提下,指挥工作艇配合挂绳,利用缆绳、吊带配合缆机,高效安全地将锚链成功复原并将锚收回,节约了工程救助可能产生的巨额费用。
解开缠绕工作艇动力系统的绳子
给船壳增补油漆
利用缆绳和吊带配合解锚链
利用工作艇解除锚链卸扣卡阻
最惊险的是在一次设备试验过程中,突遇8级大风,阵风9级,海试设备失去动力,在风力略微减小至7级风、海浪达到3.5米的恶劣天气海况下,配合甲方下放工作艇进行定点回收,经过5个小时艰苦配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将设备回收上船,避免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名值班船员凌晨突发剧烈晕眩症状,这时机舱发出了故障报警,该船员咬紧牙关及时解除故障后才到病房救治。来自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的随队船医马永光医生精准诊断出其为突发耳石症,立即采取输液救治,彻夜守护,经过三天治疗后该船员恢复健康,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
开展支部共建,逐梦海天有力量
在避风的空闲时间中,船员和甲方积极组织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双方互相介绍发展历程,增进融合互信;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系列讲话,双方更加坚定了用行动奋进新时代的决心,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会后,双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直升机甲板重温了入党誓词。
支部联合党日活动
参航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74天的航程创下了“中山大学”号单次最长出航天数记录,在航次结束之际收到了来自甲方单位满怀真情的感谢信。未来,期待“中山大学”号船岸全体人员继续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出色的综合能力,参与到更多国家重点项目之中,为我校海洋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提升助力,在建设海洋强国上彰显更大的魄力担当,为我国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立新功!
文稿终审:大气科学学院 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