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李艾琳)10月30日-11月1日,深圳光明科学城·国际心肺复苏前沿论坛在深圳市光明区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主办,中山七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光明区医学会承办,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支持举办。论坛聚焦急救复苏前沿理论与实践,邀请了英国、丹麦、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急救复苏专家参会。来自全国各地50多家医疗急救单位以及腾讯、挪度、迈瑞等相关企业代表1100多人现场参加此次论坛。
大会现场
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办公室副主任李梦莹,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林祥,深圳市光明区政府区长邱浩航,深圳市光明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姚高科,深圳市卫健委二级调研员张益谋,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中山七院党委书记陈起坤,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许可慰,中山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丁小球,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卫生健康局、应急管理局、教育局,中山大学医学院及中山七院等单位领导出席论坛。
多方数据报告,我国心脏骤停院前抢救成功率不足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0%-15%水平。“深圳是我们国家‘双区’驱动的城市,它拥有高速度发展的科学产业,但是在院前急救复苏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何裕隆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提到,“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与深圳市先行示范区建设相匹配的急救复苏体系。”
论坛致力推动符合我国特点的急救复苏体系建设,包括公众心肺复苏标准、心脏除颤标准、心脏骤停登记制度、心肺复苏指南落地及应用,探索开展急救知识规范教学的培训路径、统计及监督系统等,推动院前心肺复苏实施率和成功率向国际前沿靠拢。
10月31日召开急救复苏专家研讨会
11月1日主论坛举行了复苏联盟签约仪式,李宗浩会长代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复苏联盟与全球复苏联盟签订《谅解备忘录》,并向Freddy Lippert教授、Bryan McNally教授、Marcus Ong教授颁发《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委会顾问聘书。同时还发布了《心肺复苏(CPR·D)行动倡议》,倡议政府、医疗机构、企业与社会大众联动起来,推进心脏骤停登记制度,制定我国心肺复苏相关标准,倡导“全民学急救”提高公众急救意识与能力,进而推动我国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
发布《心肺复苏(CPR·D)行动倡议》
11月1日下午,论坛分设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院外提高心脏骤停生存率实践”“复苏科学前沿研究”“创伤急救复苏”“胸痛卒中急救复苏”“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急救复苏”“急诊急救”“儿童危重症救治”进行深入交流。
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办公室副主任李梦莹在论坛上表示,教育部把青少年急救教育计划写入了中国的“教育十四五规划”。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开启了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逐步在中国的校园体系内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急救教育体系。
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办公室副主任李梦莹发言
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中山七院高度重视心肺复苏工作,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大力支持下,与中山大学医学院于2021年共同创建了心肺复苏研究所,并作为申报主体为中山大学获批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获批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基地,被评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该基地已组建急救复苏健康科普团队300多名,其中有50多位导师已取得《心肺复苏急救导师合格培训证书》。基地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设置了智能化模拟培训场景,并配置心肺复苏模型等先进设备,至今培训学员超过12000余人次。2022年5月,中山大学医学院4名学生通过心肺复苏成功抢救1名触电心脏骤停的物业工人;今年8月,中山大学医学院在课堂上接力心肺复苏,再次成功抢救1名心脏骤停学生,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
接下来,该基地将以深圳市光明区为起点,面向教师、学生、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并逐步探索推动心肺复苏培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
文稿终审:附属第七医院 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