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赵现廷)如何以临床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如何在项目中锻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这一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成效如何?2024年1月14-16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武少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院士一行赴甘,在中肿甘肃医院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推进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院士领衔学术交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
15日下午,马骏院士以《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在项目中培养青年人才、锻造有国际竞争力团队》为题进行精彩报告。马骏院士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赴甘肃医院作主题讲座,旨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生命健康人才队伍,提升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竞争力。除了甘肿医务人员外,还有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等医院放疗科同道到现场聆听马院士报告。
马骏院士带领团队从事鼻咽癌临床诊治及研究38年,将鼻咽癌治疗的生存率由90年代的60%提高到如今的86%,实现了我国鼻咽癌诊疗水平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指导了全球的临床实践。
马骏院士作讲座
马骏院士从自己领域的研究对象入手,带出临床问题和研究方向,抽丝剥茧讲出团队的几个成长阶段:引领鼻咽癌放射治疗从“人工”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提高了精准度、同质化水平及勾画效率;研制出晚期鼻咽癌“增效”的放化综合治疗“中国方案”,提高了疗效,成为新的国际标准;创立了低风险鼻咽癌的“减毒”治疗新策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可借鉴的经验让在场听众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临床问题导向,持续凝练,锻造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团队,不断为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刘卓炜执行院长以《肿瘤专科医院机器人手术平台建设》为题作报告。他表示,机器人辅助手术是目前最先进的外科微创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平台的建设对于疗效和安全至关重要,我们要推广和宣传机器人辅助技术,让更多的患者接受先进的微创外科治疗。
刘卓炜执行院长作讲座
讲座后,马骏院士到放疗科进行查房、病例讨论,走到患者身边去,发挥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辐射作用,对查房病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并从专业领域提出诊断意见。放疗科医务人员通过现场观摩学习,感受大医风范,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马骏院士到放疗科进行查房、病例讨论
书记带队调研慰问:总结共建这一年的工作成效
“这一年,我们在医疗教学科研护理管理等全线投入,走得很坚实;这一年,我们投入各方力量在各条线取得许多突破,走的很有力量;这一年,我们稳步推进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走得很见神采;这一年,我们落实国家战略,中肿甘肿通力合作,让西北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肿瘤医疗资源,走得很显底气。”调研期间,武少新书记讲述了我们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年度成效。
武少新书记讲话
15日上午,武少新书记在甘肿夏小军书记、刘卓炜执行院长、麦海强副院长的陪同下实地查看放疗机房情况。在了解TOMO直线加速器机房的建设进度及瓶颈后,他提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速TOMO直线加速器投入临床,使更多放疗患者能尽快接受到先进的放射治疗。在病理科,黄雨华执行主任和卢佳斌技师长介绍了科室整改情况,特别是对危化物、病理玻片存放间的改造,武少新书记对此表示肯定,建议要基于甘肿的实际进行规范化改造。
武少新书记到科室走访调研
这场工作例会,连线粤甘聚焦实效
15日中午,武少新书记和驻甘专家团一起参加了第16次工作例会。会上,专家们从学科建设、科室文化、流程再造、品牌传播等方面汇报了各自在甘的工作进展,同时提出需要医院层面、各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协调解决的实际问题。武少新书记听取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嘱托相关职能部门整改落实,他还鼓励各位专家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怕困难,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为西北患者带来福音。
从2023年1月首批驻甘专家抵兰起,中肿便坚持定期召开粤甘两地连线工作例会,形成优化甘肃医院发展的300余条台账建议。
会议现场
经过一年的发展建设,中肿甘肃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科水平得到整合优化,人才队伍潜力得到激发,智慧医院建设初显成效,让西北地区患者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让医院师生员工有了更多使命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接下来,中肿甘肿将持续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带动区域内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甘肃肿瘤防治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区域内肿瘤患者外转率,将甘肃医院打造成区域高水平肿瘤临床中心、高层次肿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准的科研创新和转化平台。
文稿终审:肿瘤防治中心 文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