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动态

首页 > 一线动态 > 正文

“生态艺术学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

稿件来源:艺术学院 编辑:卢旖维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05-13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徐开元、摄影欧迁迁)5月11日,“生态艺术学话语体系建构”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山大学艺术学院、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安音乐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及出版社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中山大学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谢湜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程相占主持。

与会人员合照

本次论坛是国内首次以生态艺术学为主题举办的学术会议,共设置六个主旨发言,涵盖生态艺术学建构元理论、生态艺术学建构的意义、生态艺术学的建构路径与理论研究、生态艺术学视域下的文艺实践等议题。

高松校长在致辞中对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中山大学艺术学科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现状,指出生态艺术学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更指向当代前沿的艺术创作实践,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美学与艺术学结合的历史发展演变,并进一步从美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角度,指出“生态艺术学”的建构是“术”与“道”的结合,必将促进中华美学的发展与中山大学艺术学科的建设。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金婷婷教授对支持本次论坛的各单位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介绍了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建设情况,表明艺术学院将继续积极呼应艺术生态学建构的学术议题,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搭建交流合作桥梁,推动学科平台建设。

会议现场

从现代艺术观到生态艺术观的发展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高建平教授表示,重建美与艺术的关系在当下艺术学科建设发展中很有必要,并提出“超越美学的美学”(aesthetics beyond aesthetics)的可能性。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心峰认为,“通”、“天人相通”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人天关系思考的集中体现,是当代生态艺术学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当代生态艺术学研究应从传统天人相通观念中获得宝贵启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认为,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应避免进入纯自然主义、原生态主义误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经过相互诱导、启发、冲突与和解而达成的高级和谐。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夏燕靖教授从中国农耕时代的艺术文明与艺术造物生态观两个维度出发,指出艺术史生态史观应兼顾人类与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利益。

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周星教授认为,生态美学对当下艺术审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价值,它既能够打破传统上关于美学和艺术的既有认识,也能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审美价值提供坚守。

门类生态艺术研究是本次论坛的另一焦点。学者们就生态文学、生态电影、生态音乐、生态美术、生态舞蹈、生态戏剧等具体生态艺术门类展开跨门类、跨学科研讨,推进合作交流。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程相占教授在会议闭幕式上表示,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生态艺术学这个新兴领域的强大吸引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探讨生态艺术学的建构汇聚了学术智慧、明确了发展方向。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哲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的精神,积极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期待在未来与各位专家学者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中山大学艺术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文稿终审:张哲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