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动态

首页 > 一线动态 > 正文

我校召开“医工融合、医理结合”战略发展研讨会

稿件来源:科学研究院 编辑:卢旖维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06-20 阅读量:

中大新闻讯(通讯员薛海艳)为贯彻落实学校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及2024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6月7日下午,中山大学“医工融合、医理结合”战略发展研讨会在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召开,副校长郑跃出席会议并致辞。学校10家附属医院及26个院系共150余位专家、教师代表,以及发展规划办公室、研究生院、科学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管理处、总务部等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会。会议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一希主持。

研讨会现场

郑跃副校长指出,学校综合性办学优势和特色愈发凸显,现阶段推动文理医工多学科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学科增长点,逐步形成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是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把握“医工融合、医理结合”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

会上,中山眼科中心、生命科学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肿瘤防治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学院5个院系(医院)代表分享了医工融合、医理结合方面的科研情况及思路对策。

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院长作报告分享

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院长介绍了医院以眼为窗口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包括研发微米级高精眼科手术机器人、5G智能眼科巡诊车、智慧医院管理建设等。医院正在积极筹划、探索眼科学和遥感技术、神经科学、循环科学、光学、材料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院长作报告分享

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院长介绍,学院现阶段是教授们自发式地开展医学融合创新,未来学院将有组织地规划,目前正在与附属第六医院开展合作,贺院长还分享了与医院开展的合作内容、需求对接及合作机制。

附属第三医院杨钦泰副院长作报告分享

附属第三医院杨钦泰副院长分享了医院在仪器与产品、疾病辅助诊断模型、生物材料方面的医工交叉合作成果,同时,建议学校通过搭建医工沟通平台、建立医工长效合作机制、推进医工成果转化、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举措,有组织地推动医工交叉融合。

肿瘤防治中心孙颖副院长作报告分享

肿瘤防治中心孙颖副院长介绍,医工融合是推动医院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肿瘤医院选择“大数据+AI”为医工融合主攻方向进行技术转化以及临床推广应用。孙颖还从医院建设管理的角度提出思考和展望,表示未来有望创建以“智能和体验”为核心的元医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戴宗副院长作报告分享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戴宗副院长介绍了学院各学科方向、研究团队有关情况,分享了对医科、工科之间多种合作模式的思考,建议学校搭建交流平台用于发布需求,设立师生均可参与的医工融合专项,建立成果转化孵化平台等。

与会代表座谈交流

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会上对学校推进医工融合科研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袁岑溪教授提出,学院已经获批设立医学核物理与技术专业,将结合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等专业背景,面向医科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影像医学等方向的交叉学科教育,深化医学物理与临床医疗、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合作。

物理学院董建文教授提出,医工医理的结合是分不开的,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从研究生培养教育做起,结合酝酿培育重大重点项目,把医工结合真正实践的内容推介给学生。大学科技园是非常好的平台和契机,能使医理工很好地融合。

孙逸仙纪念医院丁悦教授提出,医院建设了医工融合研究中心,前期培育的项目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培育后期遇到成果转化、产品推广的困难和问题,亟需得到经费、市场的支持。同时,希望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开展医工交叉联合攻关。

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成守珍主任提出,护理学在AI、可穿戴设备等科技创新方面的需求很多,亟需开展医工交叉合作,获得理工科技术支持,建议学校搭建平台便于合作双方寻找开发、产学研合作的资源。

数学学院郭小波教授提出,数学对于医理融合很重要,如应用数学、统计学在医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学科交叉融合的渠道还需畅通,体量仍显碎片化。现有的合作集中于解决医科个别的技术难点,希望能围绕临床真正需要,成体系地开展合作,深度参与临床研究。

会议总结,学校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2024年春季工作会议分别指出了推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路径。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是落实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路径。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营造浓厚的学科交叉氛围,广泛听取各学科专家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后续研究制定政策、建立健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共同推动我校学科交叉融合向纵深发展。

文稿终审:程晓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