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东京、张玉琦)近期,为了维护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学校决定开展夏秋季中山大学病媒生物防制、加强登革热疫情防控等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预防蚊媒传染病的主要措施是媒介控制,其中孳生地清理是关键。中山大学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下简称研发中心)、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师生结合专业特长,已从2022年6月开始在中山大学北校园开展蚊虫生态调研及孳生地清除工作,现已掌握了北校园蚊虫常见孳生地的类型与高密度分布区域。
2024年3月以来,研发中心每两周定期开展孳生地调查和清理工作。发现积水共计430余处,其中发现幼虫的阳性孳生地有132处,阳性率为30.7%。所有阳性孳生地都进行了处理,共计清除12785条幼虫;如遇到大型水体,无法人工清除的,便投递杀灭蚊幼虫的生物缓释制剂。
研发中心人员在北校园调研蚊虫幼虫孳生地
北校园大型阳性幼虫孳生地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山大学北校园蚊虫孳生地的阳性率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校区宿舍楼与烈士陵园围墙之间的废弃物堆放地,例如快递点、清真食堂旁和学一食堂西边等地(下图红色区域处)。
北校园蚊虫孳生地高发区域
根据研发中心的监测和调研,当前北校园的蚊虫密度较高,并且呈点状聚集,其聚集点主要是人口密度较高和活动密集区域,雨后蚊虫孳生地密度升高且难以清理。由于北校园植被丰富,蚊虫孳生地多而分布广,需采用综合控蚊进行治理。同时,研发中心也向师生科普减少蚊虫兹生的方法和建议。
中山大学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于2020年3月31日获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批准在中山大学建立,由中山医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中山大学产业集团(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三者组成,以促进核辐照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SIT)控制蚊虫为目标,重点围绕蚊媒防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绝育蚊生产基地(中山大学“蚊子工厂”)、核技术应用扩展基地、国际培训交流基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基地等五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文稿终审:郝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