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动态

首页 > 一线动态 > 正文

走进“百里瑶山”,孙逸仙纪念医院启动“行走新动力”公益医疗项目

稿件来源:孙逸仙纪念医院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5-01-14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文琴、欧阳霞)连南瑶族自治县,这片被山峰环抱的土地,孕育了勤劳智慧的瑶族同胞,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素有“百里瑶山”之称。然而,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居民长期面临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困扰。2025年1月3日-4日,在广东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广东省民族宗教委的大力推动下,孙逸仙纪念医院携手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县卫生健康局、县人民医院,汇聚各方力量开展“行走新动力”公益医疗项目,共同开启这场健康帮扶、爱心助困的公益之旅,探索医疗服务与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新路径”。

启动仪式

正式启动,在连南撒下关节健康的“种子”

1月4日,由广东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和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联合发起,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牵头,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共同实施的“行走新动力”公益医疗项目启动仪式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举行。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继平,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民族工作一处副处长房晓辉;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连南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房志荣,县委副书记肖向文,副县长周妍,县政协副主席房婧婧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孙逸仙纪念医院专家团队以及县卫生健康局、县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等相关领导、医务工作者参加活动。

“骨关节炎是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特色病种,可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术来重建关节功能、恢复劳动能力,我们率先实行人工关节置换标准手术操作规范和围手术期管理规范,国内知名、省内领先。”广东省政协委员、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许杰教授介绍专科发展概况,表示将一如既往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致力于技术下沉,造福广大基层群众。

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许杰教授介绍专科发展概况

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在讲话中提出,项目的启动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贯彻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希望通过项目能树立起民族团结及公益医疗合作的新典范。

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讲话

随后,与会领导专家共同上前触摸大屏幕启动手印,标志着“行走新动力”公益医疗项目正式启动,将共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授人以“渔”,普及关节诊疗护理规范

“行走新动力”公益医疗项目不仅是一次医疗救助行动,更是一次医疗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交融。启动仪式过后,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班及护理培训专场,分别在县人民医院大会议室、护理部、临床科室、手术室等地同步开展,专家们通过讲座授课、查房带教、手术示范等,分享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诊疗经验。

“以往很少有这种系统学习机会,现在大专家们授课,‘一站式’给我们讲明白,以后看病也有更充分依据了。”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房医生参加学术培训会后激动地说道。

为保障“行走新动力”公益医疗项目得到有序推进,自2024年10月起开启了项目试运营,据悉,许杰教授已多次往返广州连南两地,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累计为连南当地9名关节炎患者实施免费关节置换手术。1月3日,许杰教授抵达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后,立即为两位患者分别施行了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术,在一边手术的同时,还一边不厌其烦地向一助唐海剑医生讲解技术要点。

“膝”望健康,惠及一方

因连南地处偏远的粤北山区,县内亘连数百座山峰,少数民族同胞居住区域多坡多石,地面情况复杂,气温变化大,气候潮湿,导致骨关节炎多发高发。再加上连南医疗资源薄弱,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当地群众健康意识、医学知识不足,很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可导致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许杰教授感慨道,我们民主党派十分愿意加入“百千万工程”,现启动的“行走新动力”公益医疗项目将依托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的专家力量、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医疗硬件设施,凝聚统一战线力量,计划到2026年为符合条件的连南地区终末期关节患者施行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培训连南医务人员,为连南组建完善关节外科医护队伍,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连南医疗水平。

据介绍,该项目筹集了260万元,将依托7镇71村居委会为网格化单位,为符合条件的五保户、低保户、边缘户列为重点关怀与救治对象免费治疗,同时对其他有经济困难群体,依据生活困难程度给予一定的报销比例和减免,最大程度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

与此同时,项目还将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孙逸仙纪念医院还将派遣关节外科、康复医学科、护理部等资深专家团队走进连南,通过义诊、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骨关节炎的防治知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水平提升新探索,帮助当地医疗团队掌握先进关节修复技术,为连南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用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文稿终审:杨建林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