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罗妙琪、吴宜翰)10月13至15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山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数据驱动与地学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珠海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与地球系统科学融合”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成秋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郑志明共4位院士担任联合大会主席。
本次会议吸引了近650名来自全国33所高校与50家科研院所的学者参会,云集了张培震、夏军、陈晓非、沈树忠、陈发虎、郑志明、侯增谦、戴永久、成秋明、胡瑞忠、黄建平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Alik Ismail-Zadeh、Timothy M. Kusky,以及南非科学院院士Emmanuel John M. Carranza等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共话数据驱动与地学前沿发展,充分体现了会议的高层次与国际化水平。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致欢迎辞,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徐学义研究员、科学技术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房同珍副主任等分别作大会致辞。
高松表示,数据驱动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新范式,正深刻推动地球科学在基础研究、资源勘探、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他介绍了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与多学科综合优势,特别强调了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重点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大海洋学科群,这一战略布局与本届会议的主题高度契合,是对“AI+地球科学”前沿探索的积极响应。高松对众多国内外顶尖学者的参与表示感谢,期待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数据驱动背景下地球科学的研究创新与学科发展。

中山大学高松校长致辞
围绕会议主题,中国地质科学院侯增谦院士,武汉大学夏军院士,南非自由州大学Emmanuel John M. Carranza教授,日本京都大学Katsuaki Koike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Alik Ismail-Zadeh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Timothy M. Kusky院士、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中山大学戴永久院士、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Shaun Lovejoy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秋明院士做了大会特邀主题报告。报告人分别展示了各自团队的最新科研进展,这些成果直面“双碳”战略、资源能源安全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大会现场
在闭幕式上,成秋明院士作大会总结。他表示,本届会议国际参与度高,品牌效应显著。历经三届发展,会议内容已全面覆盖大气、海洋、地球物理等主要地学领域,并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推动了从数据到模型的跨越,标志着我国在“AI+地球科学”领域已步入世界前沿。他呼吁未来继续加强共建共享与国际合作。
本次研讨会集中展示了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地学领域的应用蓝图,标志着我国地学研究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迈出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