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梁文骏)2022年7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历时3周举办了暑期学校与夏令营。本次活动以“打造一流科教平台、培养一流人才”为导向,采取“名师讲座、科创研习、野外实践”的多元化形式。除了本系教师以外,20多位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的名师学者友情加盟,共同为学生呈上了一场多维度、高水准的行星科学盛宴。
左上:崔峻教授在名师讲座现场作报告;左下:郝永强教授指导学员开展“陨光回响”科创研习;中间:夜间观测活动;右上:日冕仪观测的太阳活动;右下:50厘米口径反射式望远镜观测的土星及其环结构
暑期学校于7月11日正式拉开帷幕,历时12天,27名学员覆盖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科学教育工作者。他们是从来自全国15个省(直辖市)43所学校(单位)的150多位申请人中综合考量学科背景、科研经验、科研兴趣等因素筛选而出的。活动期间,每天上午均开展3小时名师讲座,下午及夜间开展科创研习。上午的讲座内容丰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学员讲解行星科学不同分支方向的知识,并涉及行星系统的起源、太阳系中水的起源、小行星采矿与防御等热点问题。下午及晚上的科创研习采用小班教学,搭配“导师+助教”指导团队,并充分利用50厘米口径反射式望远镜、日冕仪、气辉仪等设备围绕选定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钻研。通过两周的学习与实践,学员们不仅系统了解了行星科学前沿知识,而且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得到一批切实的科研成果,涉及太阳精细结构捕捉、火星天气预报等课题。
对暑期学校学员来说,“科研”本是十分有距离感的名词,但两周的学习实践使他们得以体验真实的科研环境,逐渐了解何为科研。学员们深刻体会到:科研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需要严谨与协作,从拟定方案到执行再到不断改进,其内核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
夏令营在暑期活动的最后一周展开。期间,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问天实验舱发射的现场观摩、非相干散射雷达阵列参观体验、野外陨石勘查取样、行星环境改造方案设计与答辩等。本次夏令营旨在通过亲身体验我国行星科学的蓬勃发展,引导营员发掘激发对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培养我国新一代行星科学人才埋下希望的种子。
左上:问天实验舱发射现场;右上:肖智勇教授带队进行野外陨石勘查;下:行星宜居性改造大会现场
虽然只有短短数天,但夏令营营员均表示收获良多:通过观摩问天实验舱的“零窗口”成功发射,营员们心潮澎湃,深刻感受到我国航天技术与空间科学发展的势如破竹、蒸蒸日上,并为之自豪;通过参与行星环境改造竞赛,营员们得以与来自欧空局、德国马普所、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国际资深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懂得了创新源自想象力与专业知识的相互碰撞,而正是求知欲和想象力的结合,化作人类手中的利刃,为文明的发展辟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系主任崔峻教授说:“一直以来,我们希望能打破以‘招生’为导向,以‘前沿讲座结合实验室参观’为内容的传统方式,组织一次不一样的暑期活动。我们的目标是让学员们不拘泥于书面的知识学习,不拘泥于教室和实验室的有限空间,让他们走出教室做做真正的科研,走出校园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作为大气科学学院学科新增长点,行星与空间科学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秉持“立足临近空间,展望深空”的基本方略,采取“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除了暑期学校和夏令营,行星科学仿真实验室已建成,行星科学系列教材正筹备编撰出版,并积极赴各省市的大中小学开展名师科普报告活动;在日常科研过程中,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深空探测任务,着力发展行星科学实验室模拟等创新方向,并周期性举办学科交叉研讨会。从地球奔向太空,必定是长远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奋斗。正因如此,行星与空间科学系师生深知肩负的使命与重担,将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为我国深空战略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文稿终审:大气科学学院 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