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线动态

首页 > 一线动态 > 正文

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稿件来源: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03-31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广州3月31日电(通讯员周娟伶)近日,教育部发布通知,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的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


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由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牵头,以遥感科学与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为依托,联合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等共同申报建设。

实验室聚焦极地环境快速变化这一国际前沿领域,部署极地空天遥感观测技术、极地海洋立体观测技术、极地环境认知与应用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分别由程晓教授(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整林教授(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范可教授(大气科学学院)担任学术带头人。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实验室综合发展极地空-天-冰-海立体观测技术,开展极地冰盖物质损耗机制、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致力于全面提高对极地环境快速变化机理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认知水平。

实验室研究方向

实验室依托校级实体科研平台——中山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建设,程晓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近三年来,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重点发展极地与海洋遥感方向,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在Science Bulletin、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the Cryosphere、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极地系列专著3部,科研成果支持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所有极地系列报告(2020、2022年度),并初步建成以“中山大学极地”号、冰路卫星、格陵兰真实性检验场以及极地遥感大数据中心的“船-星-场-中心”四位一体的极地条件平台保障体系。

科技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极地系列

2023年2月“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产出国际领先的极地科研成果,助力提升我国极地环境立体观监测能力,建设极地创新人才高地,以高水平的极地领域科技创新助力极地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大力量。

文稿终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林伟庭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