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主页
English
首页
中大头条
综合新闻
一线动态
科研新闻
专题聚焦
媒体中大
视频中大
中大人物
中大校报
师生文苑
搜索结果
图说中大
EN
首页
中大头条
综合新闻
一线动态
科研新闻
专题聚焦
媒体中大
视频中大
中大人物
中大校报
师生文苑
搜索结果
图说中大
中山大学主页
English
图说中大
首页
>
图说中大
>
2017
> 正文
/__local/4/5A/8A/ADF2D918B2A5C5F963A30EB95A8_78631E64_218A0.jpg
/__local/0/91/CB/C1E8265285A841294019D8C0660_2FF85A40_25340.jpg
/__local/7/F1/16/977107094F599EC2CFFC7042B92_0212A563_16F22.jpg
/__local/3/16/11/9F4EAC576CBA89FAF4788E8630D_BF0080A7_18ACA.jpg
/__local/8/B8/AC/DEF082E56C7EFF0C6D2AA1E3614_BBE8D183_26A25.jpg
/__local/7/B7/DA/CB84EAA1DCD33E8B105F78365D3_344A9160_16DF2.jpg
/__local/D/46/43/7026C568EE2DFC93FB58B614448_A0564C7A_17666.jpg
/__local/0/DF/B4/43C3E07056E75E9103E158147D6_F1EA043D_160B6.jpg
/__local/F/15/FD/D92C7381659DC109BBEC153D40F_C1EC263E_1B4CA.jpg
/__local/A/E9/A5/3F957A378FB38CA7B132459EC41_BD5EDBD2_1A130.jpg
/__local/3/82/D3/547883AEFF8FDC7DC0BC08737C7_C7AF08A1_1F0F9.jpg
/__local/0/17/0B/8D3CF715C627B1CE6DBDBDFE017_BE98B050_16651.jpg
/__local/C/3F/4E/2E75BC2288CB6D717FD450CD4CC_A7E0D623_171CE.jpg
/__local/C/F2/10/71A3E65C500E4A78A8AA48B2FAA_ABC2DACC_17A8C.jpg
/__local/8/50/3A/5E0C72DFBD07EFBE6312401585F_C67C7D91_16821.jpg
/__local/9/C1/B3/4AA9959C452A5405FB9E23C4D2D_33B99852_1FF66.jpg
/__local/1/C8/84/5FC4CDC4A293A47F1BD389148D8_F11CC64A_158D6.jpg
/__local/4/A5/FC/747C196F73662F80FBBB9550F3A_CF17A0B2_158CD.jpg
/__local/B/38/2E/E2FC202614AACB16CFED804C67F_2E0595F2_1838A.jpg
/__local/4/5A/8A/ADF2D918B2A5C5F963A30EB95A8_78631E64_218A0.jpg
/__local/0/91/CB/C1E8265285A841294019D8C0660_2FF85A40_25340.jpg
/__local/7/F1/16/977107094F599EC2CFFC7042B92_0212A563_16F22.jpg
/__local/3/16/11/9F4EAC576CBA89FAF4788E8630D_BF0080A7_18ACA.jpg
/__local/8/B8/AC/DEF082E56C7EFF0C6D2AA1E3614_BBE8D183_26A25.jpg
/__local/7/B7/DA/CB84EAA1DCD33E8B105F78365D3_344A9160_16DF2.jpg
/__local/D/46/43/7026C568EE2DFC93FB58B614448_A0564C7A_17666.jpg
/__local/0/DF/B4/43C3E07056E75E9103E158147D6_F1EA043D_160B6.jpg
/__local/F/15/FD/D92C7381659DC109BBEC153D40F_C1EC263E_1B4CA.jpg
/__local/A/E9/A5/3F957A378FB38CA7B132459EC41_BD5EDBD2_1A130.jpg
/__local/3/82/D3/547883AEFF8FDC7DC0BC08737C7_C7AF08A1_1F0F9.jpg
/__local/0/17/0B/8D3CF715C627B1CE6DBDBDFE017_BE98B050_16651.jpg
/__local/C/3F/4E/2E75BC2288CB6D717FD450CD4CC_A7E0D623_171CE.jpg
/__local/C/F2/10/71A3E65C500E4A78A8AA48B2FAA_ABC2DACC_17A8C.jpg
/__local/8/50/3A/5E0C72DFBD07EFBE6312401585F_C67C7D91_16821.jpg
/__local/9/C1/B3/4AA9959C452A5405FB9E23C4D2D_33B99852_1FF66.jpg
/__local/1/C8/84/5FC4CDC4A293A47F1BD389148D8_F11CC64A_158D6.jpg
/__local/4/A5/FC/747C196F73662F80FBBB9550F3A_CF17A0B2_158CD.jpg
/__local/B/38/2E/E2FC202614AACB16CFED804C67F_2E0595F2_1838A.jpg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p>(策划/新闻中心、博雅学院 特别鸣谢/郝雅娟、刘丽姝 责任编辑/刘嘉 文案/闫敏妮、李玫琦 摄影/钟昊伦、肖遥、翁梓森 设计/蓝娟、黄清翠、刘嘉)</p>
<p>正如甘阳院长在博雅学院首届毕业礼致辞中所说:“我们的目的正是夯实人文教育的基础,首先希望能够有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专家。”换言之,博雅学院的教学,是要通过对古典经典的阅读达到心性转移的效果,凝聚一种新的读书的心态,培养人的高尚气质,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下,塑造支撑大学和社会的灵魂。<br>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p>
<p> “Labor omnia vincit”(勤则不匮)是王承教老师对学生们的寄望,这与他所讲的“独立思考不是凭空思考,必须基于对文本的细致阅读”一脉相承。从这句话里,或许不难理解他为何如此重视经典阅读,也能为他在课程中给学生布置的长长的问题单作出合理的注脚。<br>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也是西方经典传承中的核心文本。维吉尔生活的时代,政治社会领域极其复杂。政治上,百年内战,民生凋敝,贵族与平民阶级矛盾尖锐,独裁者出现,诞生于小城邦中的共和制不再适用于疆域广袤的帝国;而思想层面,经历过太多暴死与伤亡,拒斥和反政治的思潮流行,政治活力所剩无多。旧的制度已然崩坏,新的制度还未建立,社会面临着多种思潮的冲击。<br> 《埃涅阿斯纪》讲述罗马帝国建立的故事。德国学者因为经历了一战、二战的失败,希求借之鼓舞民族精神;美国学者则受越战影响,聚焦大事件背后小人物的苦难。王承教老师则主张,阅读时应先抛弃种种预先设想,只是置身维吉尔的时代框架下,理清维吉尔对古罗马政治问题的态度及回应。<br> 通过跟随王承教老师学习《埃涅阿斯纪》,学生们了解了这个故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埃涅阿斯纪》不同立场的阐释和解读,构建起对学术史的基本认知框架。多种思潮的冲击,是这部著作的写作时代与中国现代共通的背景。学生以此为鉴,可以反观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处境,在经典的指引下迈入更高的境界。(文/闫敏妮 图/钟昊伦)</p>
<p> “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这是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最后绝望的感叹。童庆生老师有感于这段台词,认为它能够帮助人们反观一生该如何度过。<br> 相比于生命伦理的简单说教,童庆生老师更注重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他的英国文学课程,以英文原著为轴,串联全英文延伸阅读材料、英语课堂讨论及课后的英文写作作业,带领学生们进入原汁原味的英国文学世界,充分锻炼提升学生们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文学的感受力。<br> 知识与情怀并重,如此双管齐下是阐释佳作的绝佳方法。因为课程体系庞大,璀璨的著作如同繁星,教学中名著的选择就相当考验授课教师的功力。对于像莎士比亚这样在英国文学中的里程碑式人物,童庆生老师选择了《麦克白》,原因在于其篇幅相对短小适合课堂学习,其语言又是莎氏悲剧作品中最壮烈磅礴的。他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麦克白》中的独白台词,反向“炼字”以揭示莎士比亚写作之精巧绝伦,展现悲剧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配合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帮助学生们感知希腊悲剧到英国悲剧的转变,梳理出一条英国民族文学的形成脉络。<br> 在经典阅读中,文学是流动的,从中折射出的社会、政治、道德问题,也为学生们的思考打开一扇扇天窗。(文/闫敏妮 图/翁梓森)</p>
<p>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四书”,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的源头,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及地位毋庸讳言。在研读《四书章句集注》时,张卫红老师提倡学生重视书中对于“仁”的理解。<br> “仁”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观念。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影响,“仁”的内涵常被理解为“爱人”。张卫红老师则认为,“仁”的内涵首先应当是指向自身的,在此基础上再兼及他人;《中庸》所言“成己,仁也”,正是此意。<br> 孔子后学中的子思学派对此提出了“身心一体为仁”之说:心能够反思并主宰身体的欲望、行动,从而达到心与身、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因此,“仁”不仅限于“爱人”之道德,还包括不受外界扰动、不被习性遮蔽的清明本心,《大学》称之为“明德”。<br> 张卫红老师认为,“四书”中对“仁”的阐释既丰富了其本义,同时更具有现实价值。现代人的最大困境就是“身心分离”,身体在放纵享乐,心灵却陷入无处安放的痛苦。而“身心一体”则启示人们听从本心的自然安排,在尽好本分、立足根基之上,方能博爱众生。<br> 修身,乃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因此,“四书”之所谓“仁”正是最根本的成人之道。(文/李玫琦 图/本人提供)</p>
<p> 肖文明老师讲授的“古典社会理论”课程,是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开始的。<br> 身处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涂尔干,其理论随着“社会学”学科的诞生而出现,重点关注人类社会的秩序问题。法国大革命的后遗症使涂尔干意识到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可能的张力,因此他在书中贯穿了这样的问题意识:如何调和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而这也是当代社会与社会学至今仍然在面临和探索的问题。肖文明老师在对文本进行理论逻辑的梳理基础之上,会尽可能引入其他学者观点来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这能更好地呈现社会学的学术脉络与视野,有助于建立多元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br> 肖文明老师认为,虽然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的年代,但由于世界的整全性,我们既要在专业上学有所长,又要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胸襟,特别是共同文化的自觉。这就是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全人教育”,也恰与博雅学院的教学构想相通。通过阅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他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把握社会学的诞生背景与发展历程,更能够对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专业分工与共同文化有更为健全和均衡的理解。虽然社会学理论来自西方,但从近代开始,中国已经被迫进入一个西方话语所深刻塑造的现代世界。因此,肖文明老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了解西方的基础上,回归中国的背景之下来思考当今的社会问题。<br> 真正健全的自由需要规范作为支撑,“自由是规范的产物”。这既是涂尔干的社会学思考,也是肖文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文/李玫琦 图/肖遥)</p>
<p> 经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中,长期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我们今天最为陌生、最莫衷一是的恰恰是经学。现代人与古代有诸多隔阂,回归古典语境是深入了解经学传统的必然选择。从本科时代开始依据现代注本读《诗经》,李霖老师逐渐发觉现代人重建的经典解释是支离破碎的;反而是《毛诗注疏》,作为两千多年来最重要的《诗经》注本,其中蕴含着广大而精微的体系。<br> 《毛诗注疏》文献构成比较复杂,除了《诗》本身,它还包括依托于《诗经》的毛传、郑笺、《正义》等至少三个层次的注释。初学者拿到《毛诗注疏》,往往难以分清哪一句话属于哪一位注释者。这是阅读《毛诗注疏》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否则一切无从谈起。<br> 李霖老师仿照《毛诗正义》的解释路径引导学生理解《毛诗》,不评判各家注释优劣,而是尝试还原注释者各自的立场。在阅读风、雅、颂大量诗篇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对部分篇目进行深度挖掘,与学生共同探索《诗经》的深厚魅力。在此过程中,李霖老师不怕艰深的内容会令学生望而却步,而是坚定地希望在“什么是经学”和“经学是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上给学生以启发,为他们展现经学世界的“冰山一角”,进而对中国古典世界有所认识。<br> “读《毛诗注疏》,不应该抱着预设去读,而是要见招拆招,遇到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而且一定要有很大篇幅的阅读才会有所收获,不要浅尝辄止。”这是李霖老师十余年研读《诗经》的经验之谈,也是他认真、不畏难的学术态度的一种体现。(文/闫敏妮 图/肖遥)</p>
<p> “自然、习惯、理性”(phusis, ethos, logos)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德性培养框架。董波老师认为,这个框架超越了时代限制,今人仍然可以藉此思考德性的获得。<br>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人而言,好的生活就是有德性的生活,最好的政体要能够为实现人的完满德性创造条件。“自然”与“习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而“理性”则作用于有能力接受理性说服的人,并帮助他们通过理性教育培养德性。<br> “自然、习惯、德性”这三个词,不但是智者的教诲,以希腊语表达时还兼具音韵之美。董波老师承担了博雅学院希腊语的教学,他坦言,希腊语有种种曲折变化,语法十分复杂,单词也都是陌生的;但大量的经典文献都是以希腊文写成,掌握这门西方古典语言,是学生们进入西方古典思想世界的上佳之选。他希望学生们直面挑战,弗之怠,卒获有所闻。<br>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审视日常生活经验,试图解决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并重点讨论了不同政体的利弊。董波老师以精读文本为要义,结合中、英译本,遇到重点部分甚至从希腊原文入手,给学生提供最准确的解释。在这样的解读过程中,他希望激发学生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重视与现代流行观念之间的鲜明反差,能够有更多新的启迪。(文/闫敏妮 图/肖遥)</p>
<p>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段话出自《文心雕龙·神思》,是作者刘勰对为文为学心境的要求,也是吴海老师对学生的期待。<br>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唯一较为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五十篇论说以逻辑串联,集前代思想之大成,又不乏刘勰本人的创见。“文”不仅可以用于载道,其本身也是天道的代表,所以士人“立言”并不逊于“立功”“立德”,反可“以著述为不朽”。吴海老师爱此书之文美,亦有感于对学术心态培养的重视。他结合魏晋时期这一历史背景,回归刘勰的思想体系。在课程讲授方面,他与陈慧老师的“汉魏唐宋古文”课程相互配合,综合评述先秦至魏晋的文学发展史,在提高学生们文章鉴赏能力的同时,鼓励他们结合感兴趣的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心雕龙》下部的“创作论”进行比较。<br> 课程依循文本而展开,吴海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进度。课前,学生们需要集各家注释,形成对学术史的把握;授课过程中,老师讲授关键篇目,学生们也需试讲部分篇目,教学相长;辅之以专门的讨论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文学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文/闫敏妮 图/肖遥)</p>
<p> 胡劲茵老师讲授的《资治通鉴》是博雅学院里为数不多的历史学课程。开设的初衷,是为即将面临专业分流的大二学生呈现“治史”的原貌。她在解读《资治通鉴》这部兼具史学和文学价值的著作时,主要采用了历史学的考证方式。<br> 胡劲茵老师将《资治通鉴》作为“治史”的典范,引导学生回溯司马光的治史脉络,研究他对不同史料的考证和取舍。与其说这是在还原历史,不如说是还原历史学研究中较为“枯燥”的一面。任何学科的深入学习都必定经历“下苦功夫”的阶段,因而她这门课程能够让有志于史学的学生们提前对专业有所了解。<br> 历史学的治学方法是一以贯之的,但古今之间,史观也存在差异,因此,胡劲茵老师会重点分析《资治通鉴》中所反映的传统史学理念。与遵循科学之道的现代史学观念不同,传统史学不讲求历史的真实性,而更重视“有为而作”的春秋笔法,借助修史来达到宣扬政治哲学的目的。学生们在与传统史家作心灵交流的过程中,或许会领悟到自己当有的视野和责任。<br> “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这既是史学经典应当具备的写作认知,也是正确研读此类著作的必然体悟。(文/李玫琦 图/肖遥)</p>
<p>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是《六祖坛经》中的名句,也是陈探宇老师解读这部佛典的一个重要立足点。她认为,此偈将超绝的佛法与现实的世间联结在一起,对纠正人们对佛教的某些错误认知、安顿人心有着积极意义。<br> 众人眼中的佛教常常显得玄妙神秘,甚至被贴上迷信的标签。陈探宇老师认为,这与人们不能静心研读佛教原典有着直接关系。如果缺乏对佛道的学习,那么对以儒释道三家为经脉的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完整的。博雅教育注重对中西经典的研读与理解,因此,对佛典的研习也是应有之义。<br> 《六祖坛经》是佛典中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创作、却被称为“经”的典籍,也是研习禅宗的必读经典。相较于由印度传译而来的佛经,它更接地气,更符合中国人的心性与思维。陈探宇老师要求学生们细读全书,课程中则选取重要章节逐字逐句研读讲解。她希望藉此为佛教“祛魅”,使学生们对佛教的基本思想有准确的认知,不被现实中的乱象误导,从而能够感受禅宗的基本风貌,把握其核心理念。<br>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将目光由外转向内,了知自性清净,本自具足。陈探宇老师认为,佛典中向内寻求的“安心法门”与“心灵鸡汤”有着本质的区别,若能将这种智慧运用于生活,对解决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困顿大有裨益。(文/李玫琦 图/本人提供)</p>
<p>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语出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正蒙·大心》。吴宁老师想借此告诉学生:乾坤朗朗,生活不只有眼前的名利地位,人应当有更为宏大的视角,去体知更多的世事。<br> 理学家们的“运思模式”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吴宁老师倡导学生们正确看待理学、经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即便是“五四”以来被称为“糟粕”的部分,也有其演变史,在学术上不能简单、片面地将其定性。对儒家学问的重视,也体现在出自《中庸》的中山大学校训之上。<br> 以南宋朱熹、吕祖谦编订的《近思录》为主体,吴宁老师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代的理学世界,近观宋代士大夫的观念系统,通过阅读经典文本和相关材料,比较不同注解在关注点和讨论方式上的差异。他希望通过“批判式思维”开展教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与学生共同学习经典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结合自身生活进行独立思考。<br> 理学的学习,是“浅层障碍”与“深层贯通”并存的过程。古代语体、口语与文言这三个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现代眼光与古代视角的差异,也决定了课程教学不会特别轻松。然而,今人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依然受到了来自传统思想文化的强烈影响,通过学习理学,从而反向理解现代人的思考模式,这是极富启发意义的。<br> 吴宁老师强调,思考和讨论的基础都在于理解,否则会流于肤浅。在掌握渊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许多博雅教师的共识。(文/闫敏妮 图/肖遥)</p>
<p>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是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劝学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朱坤容老师在解读这部经典时反复引用的句子。与“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相似,她认为这种“生而平等”的思想即使在当今的法治社会,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影响。因为人权的平等是先天存在的,并不是由法律赋予的,现行法律只能对其起到保障作用。<br> 在朱坤容老师看来,“经典”有两种解释:一是能够表达对某个时代的理解,二是能够超越这个时代。而《劝学篇》则兼而有之,它既表达了福泽谕吉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现世关怀,其中的理念又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因此,她将这部经典作为日本研究课程系列的入门必读书目之一。<br> 在要求学生阅读全书的基础上,朱坤容老师围绕“平等”“独立”两种思想,精选其中若干篇章,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日本社会背景进行重点讲解。她希望学生不仅能够对日本历史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日本人当时对国民素质的思考中领悟到,自己作为大学生被社会赋予了怎样的期望。<br> “一身之独立,一国之独立”是《劝学篇》中的另一句话。它与梁启超的“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后者显然更关注教育的重要性。朱坤容老师自称是“引水人”,她希望通过自己对这部经典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思考和成长。(文/李玫琦 图/李超怡)</p>
<p> 黄俊松老师认为,真正的经典是鲜活的,是跨时空的。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正是这样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br> 在柏拉图对话中,苏格拉底经常采用对话的方法来引导人们通过自我反思来面对问题。学生们在阅读《理想国》的过程中,同样能够跟随苏格拉底的思路反观自身。在黄俊松老师看来,外国文本的陌生性更能够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刺激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困惑的雅典青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这种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很快就能理解书中的思想。他们收获的不仅仅只是一般的知识,更是世界观的不断修正和完善。黄俊松老师认为,这正是这部经典与博雅教育的不谋而合之处。<br> 课堂上,黄俊松老师注重文本细读,在古希腊文明的背景之下,以《理想国》为核心进行辐射式教学。通过其它文本和二手文献的引入,学生们既能够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又能够把握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但他更希望学生们可以领悟经典中的现世关怀,意识到产生于礼崩乐坏之时的《理想国》,其实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有精神上的共通。正因如此,阅读经典时既要深入古代,又要回归当下,将经典转化为现实中的精神力量。<br>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道路”,这既是苏格拉底的振臂疾呼,也是人文教育一直不变的理想。(文/李玫琦 图/肖遥)</p>
<p> “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这是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表达的著述理想。陈慧老师希望通过“汉魏唐宋古文”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居其位与未得位的士大夫如何通过修辞来褒善贬恶、经世明道。<br> 博雅学院没有开设文学史、批评史和概论等课程,而是将史、论的内容贯穿到经典文本的细读当中。陈慧老师的古文课主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汉魏唐宋古文与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话题串连起来,在精读二十余篇古文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文本展开发散式对读,构建起立体的知识架构。<br> 传统古文之学属集部之学,但始终以儒家经典为依归,以史子二部为辅翼。陈慧老师的授课也是在“原道、征圣、宗经”的基础上,旁参正史诸子要集。在视野和方法上,看重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曾国藩所主的“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引导学生以宏通的学术眼光、鲜明的问题意识进入古文文本,精细地考究修辞,审慎结合作者学养、经历及其所处时代,来理解文章深意。陈慧老师关注汉魏唐宋以来的一贯精神,也关注思想文化变迁导致的文体差异,对古文内涵的发掘往往融入了现代关怀。她希望自己所展现的古人,是诸多阐释中带有正面召唤力的一种形象。<br> “你想看到一个人的堕落卑微很容易,但要发现一个人的潜德幽光,然后凭靠它引领自己的一生,却是很困难的。那一豆微茫,看似经不起大风大浪,但这么多年来仍然不绝如缕。我们学院的老师都非常愿意去维护它。”(文/李玫琦 图/肖遥)<br><br></p>
<p> 杨砚老师讲授关于奥古斯丁研究的课程,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她主讲课程的必读书目之一。事实上,托尔斯泰、卢梭等名家的《忏悔录》,均是受到奥古斯丁影响而创作的。<br> 奥古斯丁在西方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是承接古代和中世纪的桥梁,对基督教的发展有奠基性的作用,在非基督教世界也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而在《忏悔录》中的他,褪去了外人所加的光环,还原为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他从小时候偷梨的记忆引入,围绕“恶”展开了层层深入的讨论,他追寻善与恶的本质、叩问幸福生活的真谛……在杨砚老师看来,这些与现代人别无二致的疑惑和苦闷,能够让学生迅速与作者形成心灵上的共鸣。<br> 杨砚老师解读此书的架构建立于奥古斯丁的写作脉络之上,从相关背景与概念介绍出发,再结合文本分析奥古斯丁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既能把握奥古斯丁的人格思想,在伟人的自我反思中学会观照自身;同时又能理解中世纪教父的神学理念,利于进一步学习与基督教有关的课程。<br> “希望学生们能够成为纯粹的人”,杨砚老师期望学生们能够像奥古斯丁一样,直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致力于精神上的不断提升。她说,做出什么样具体的选择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文/李玫琦 图/本人提供)</p>
<p>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引用《诗经·曹风·鸤鸠》中的句子,刘海川老师希望学生们用心平均专一,通过学习和生活培养良好的人格,充分体验大学生活,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br> 思想的独特性决定了哲学家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完整地理解一位哲学家的观念体系,就能够以此为基础建立坐标系,学习其他哲学家的思想。刘海川老师讲授“现代政治哲学之父”霍布斯的《利维坦》,为学生们理解权利与义务关系、了解政治哲学打下基础;同时,引导阅读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和《第一哲学沉思录》,帮助学生们开启对近代哲学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学习。哲学的思考方式会更加完整、更有逻辑。<br> 近代哲学有其自身特征,把握这一特点展现近代思想图景,是刘海川老师教学的目标。在近代哲学家眼中,一切物体都只能用数学去表征,它们的运动遵循一定的数学规律,因此整个自然都只是一套数学的系统;此外,物体运动或变化必然源于另一种力量的推动。这种对自然的认知,是现代思想的雏形。因此,刘海川老师希望通过勾画近代哲学与古典哲学这两幅迥异的图景,为学生提供思考现代的深层通路。(文/闫敏妮 图/钟昊伦)</p>
<p> “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是清初名臣姚文然题于刑部的对联,后为清代能吏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引用。傅锡洪老师认为,这正凝练地概括了儒学的智慧。梁漱溟所说的“人生向上”和“伦理情谊”也正与此相通,“觉胸中生意满”,则会有“人生向上”的面貌,“知世上苦人多”,便知道要关注这世间的“伦理情谊”。<br> 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是平淡的,难免产生“不该只是如此”的不满足感。宋明儒学,就恰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另一重思考的维度,激发和扩充我们的内在力量。通过实践宋明儒学的“修身”工夫,我们从平面的知识的学习拓展到人格的完善、境界的提升。这一个人道德的提升同时又会走出个人之“私”的领域,扩展到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士人们以“修身”为起点,而后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也正在于此。<br> 如何能实现这种从个人道德到家庭伦理再到国家事务的扩展呢?《朱子语类》为我们提示了一种方法:“得于己者可以施于人,学于古者可以行于今”。因为人性之间与人类共同生活的相通之处,我们与周围的人有着“同理”心,所以能推己及人;又因为经典就是对这种“同理”之心的记录,对共同生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家国关怀,去学习古典、效仿圣人,并将其中的知识与经验推广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与各个文化之中。宋明儒学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去解决今天的人心与社会问题,以此为切入点理解和学习宋明儒学,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br> 傅锡洪老师希望学生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来思考传统和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博雅学院推崇的“智慧与修养”,也正在这思考中得以体现。(文/闫敏妮 图/肖遥)</p>
<p> “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是《礼记》中的一句话。冯茜老师用这句话表达自己向往的人生状态:博学谦让、温柔敦厚、坚持不辍而有力,并以此与学生共勉。<br> 《周礼》《仪礼》《礼记》并称“三礼”,是“礼学”的经典文本。《礼记》阐释“礼”的具体意涵,而《仪礼》则是对具体仪节的记载。古代的具体仪节如今已不适用,但仪节背后所蕴含的奠基古人生活方式的基本原理仍有其价值,甚至还流淌于现代社会的深层。冯茜老师带领学生阅读古代经文及注释,并开展随堂及专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理和现实性问题;通过掌握关键性的注释家,梳理《仪礼》解释的传统,并联系具体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礼学讨论,以此切入古代社会生活。<br> 《仪礼》的讲授对象是博雅学院的研究生,虽然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但却对很多问题有着同样的兴趣。“礼”有差等,造就了古代尊卑有序、秩序井然的社会,这种与“五四运动”时期所倡导“平等博爱”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看待传统的维度。冯茜老师选择在课程中进行细读文本的练习,期末论文则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题目。<br> 作为刚进入博雅学院的新人,冯茜老师受到“博雅气质”的感染。师生们读书的纯粹,以及对经验生活的深入体认,让她发出“这是个很单纯、很温馨的团体”的感慨。(文/闫敏妮 图/钟昊伦)</p>
以经典阅读凝聚读书心态: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0/0
上一个组图
下一个组图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