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主页
English
首页
中大头条
综合新闻
一线动态
科研新闻
专题聚焦
媒体中大
视频中大
中大人物
中大校报
师生文苑
搜索结果
图说中大
EN
首页
中大头条
综合新闻
一线动态
科研新闻
专题聚焦
媒体中大
视频中大
中大人物
中大校报
师生文苑
搜索结果
图说中大
中山大学主页
English
图说中大
首页
>
图说中大
>
2013
> 正文
/__local/E/54/05/21C653CA2EBD7E30741C498992E_AD387EE8_133D9.jpg
/__local/4/45/A2/202F35EA7028800F63EB10A95B6_6DD41BA9_19CF8.jpg
/__local/B/65/CE/5BBB2102969F007E53EC75843F6_2155DAF4_EB92.jpg
/__local/5/3F/87/0F25897FFD83B240E4F85FE5AF1_9A1F3671_F08F.jpg
/__local/1/D3/75/D6703C10EBB626DCFCB5D89FE38_1CC0063B_18162.jpg
/__local/1/45/B6/EB5CCC3C05B4D25E44B811E1143_67AED558_119C3.jpg
/__local/9/49/A1/1BD436C0BBDF187E855A92BB53C_D1EBAAB7_12C0E.jpg
/__local/C/85/DF/CE5E6A7A0C14245AA70721B96C5_C4569E28_E4B3.jpg
/__local/8/6F/27/107C81F23789841333BAAC13CF4_63CB63B7_14B6C.jpg
/__local/A/6B/D3/5485C620500AD87CDB28E27B960_028CA1EB_11F21.jpg
/__local/8/94/DA/13C23CECA7FF8E2ED4A4F178C21_D6A70965_11B05.jpg
/__local/1/A1/C9/B36B0C9E5547DBF5895D360A7D8_940F9AA2_DA21.jpg
/__local/6/0D/F7/E404BD7CE130E4B4925312C391A_69690A7A_148F9.jpg
/__local/2/88/CF/2C26BDD9EB03D389DDE6FA50CE2_818B16B7_13323.jpg
/__local/0/AD/A6/B8A7A8840B8BDAD434595E54559_2CAAA211_15938.jpg
/__local/1/EC/B9/E6F6C0A84A7A6E25AAD79AA5B2E_54DA0960_D8B6.jpg
/__local/D/C5/BA/C726878FD42D8B17777C1B4D768_ECA180A6_14B18.jpg
/__local/4/14/1A/6528562187005A37E6E93FA7A2E_A626EB30_11C2E.jpg
/__local/F/58/FE/CF7AEE46A591AA4C444D3CB069E_47CB0450_1173E.jpg
/__local/7/6D/12/834F817B8FE6C0B68B271EDE710_4C9D1296_ABA8.jpg
/__local/E/54/05/21C653CA2EBD7E30741C498992E_AD387EE8_133D9.jpg
/__local/4/45/A2/202F35EA7028800F63EB10A95B6_6DD41BA9_19CF8.jpg
/__local/B/65/CE/5BBB2102969F007E53EC75843F6_2155DAF4_EB92.jpg
/__local/5/3F/87/0F25897FFD83B240E4F85FE5AF1_9A1F3671_F08F.jpg
/__local/1/D3/75/D6703C10EBB626DCFCB5D89FE38_1CC0063B_18162.jpg
/__local/1/45/B6/EB5CCC3C05B4D25E44B811E1143_67AED558_119C3.jpg
/__local/9/49/A1/1BD436C0BBDF187E855A92BB53C_D1EBAAB7_12C0E.jpg
/__local/C/85/DF/CE5E6A7A0C14245AA70721B96C5_C4569E28_E4B3.jpg
/__local/8/6F/27/107C81F23789841333BAAC13CF4_63CB63B7_14B6C.jpg
/__local/A/6B/D3/5485C620500AD87CDB28E27B960_028CA1EB_11F21.jpg
/__local/8/94/DA/13C23CECA7FF8E2ED4A4F178C21_D6A70965_11B05.jpg
/__local/1/A1/C9/B36B0C9E5547DBF5895D360A7D8_940F9AA2_DA21.jpg
/__local/6/0D/F7/E404BD7CE130E4B4925312C391A_69690A7A_148F9.jpg
/__local/2/88/CF/2C26BDD9EB03D389DDE6FA50CE2_818B16B7_13323.jpg
/__local/0/AD/A6/B8A7A8840B8BDAD434595E54559_2CAAA211_15938.jpg
/__local/1/EC/B9/E6F6C0A84A7A6E25AAD79AA5B2E_54DA0960_D8B6.jpg
/__local/D/C5/BA/C726878FD42D8B17777C1B4D768_ECA180A6_14B18.jpg
/__local/4/14/1A/6528562187005A37E6E93FA7A2E_A626EB30_11C2E.jpg
/__local/F/58/FE/CF7AEE46A591AA4C444D3CB069E_47CB0450_1173E.jpg
/__local/7/6D/12/834F817B8FE6C0B68B271EDE710_4C9D1296_ABA8.jpg
<p> 校地企三方联姻 产学研三位一体:中山大学地方研究院走笔(策划/新闻中心,先进技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嘉 设计/吴洁慧,林辉坤,吴颖仪,刘嘉 文案/陈曦,吴梦)<br>【专题报道】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积极服务广东发展。</p>
<p>地方研究院于中山大学而言,无疑是老树新枝。从2001年6月第一所地方研究院——中山大学珠海创新科技研究院成立,至今不过十二载光阴。然而,随着制度的日臻完善,人才、技术和资金的不断注入,这一簇新绿充满了蓬勃的生机。<br>我们从其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深圳、花都、东莞和惠州四家研究院,他们在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提供、研究生和高层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型企业孵化等方面都崭露头角。本期图志将带您一睹内里乾坤,回望过去,畅想未来。</p>
<p>中山大学与广东各地市政府共建研究院,是以“国家需求、国家任务、国际水平”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校与广东各地方政府全面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在建设地方研究院中提出极富有特色的发展思路,即科技管理政策与产学研结合主动对接,优势学科与地市优势产业主动对接,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主动对接,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四个“主动对接”不仅从评价体系、人事、科研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给予“科研特区”的优惠政策,更以“一市一院一人”、“一产业一基地一平台”的方式——1个应用学科对接1个地级市,并派1名科技人员到该市挂职;1个国家级或省部级应用型科研基地对接1个具体产业,并与相关地市共建技术研究院,将其建设成为学校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中试平台——因地制宜地促进广东各地市支柱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每一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格局的调整,都围绕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支持国家尤其是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 <br></p>
<p>在深圳这片创造奇迹的沃土上,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于2006年9月成立,在2007年4月正式入驻深圳虚拟大学。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生物医药和创业投资等领域,先后引进数字家庭工程研究中心深圳研发中心、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发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设立深圳市数字家庭关键技术工程实验室、深圳市数字生活网络与内容服务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数字生活网络与内容服务重点实验室(提升计划)等2个市级实验室。根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1年的广东省专利统计数据显示,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在201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广东省科研单位发明专利申请前十、深圳前三,共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5项、地方标准6项。 <br></p>
<p><br><br>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作为建设最早、成果最为亮眼的地方研究院之一,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立伊始,黄达人老校长和深圳市原副市长刘应力出席揭牌仪式。黄达人老校长表示在中山大学长期科研工作积淀的基础上,深圳研究院的设立将为中山大学全面融入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刘应力则寄望中山大学以深圳研究院为桥梁纽带,进一步推进与深圳教育界、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合作。其后的2012年11月15日,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在出席深圳虚拟大学园2012联席会议期间作题为“协同创新 全方位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发言,重点介绍中山大学市校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方面经验。会议后,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还先后到中山大学产学研孵化大楼和深圳研究院指导工作,对研究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br></p>
<p>数字家庭产业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广东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通过智能电视和智能网关共同构建的“数字家庭”,就能够实现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信息,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操作家里的一切电器甚至数码产品。罗笑南教授及刘海亮博士率领的数字家庭技术研发团队通过对数字生活基础理论研究和数字生活终端设备和通讯协议与服务平台标准规范进行了研究与制定,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壁垒。不仅如此,这些技术还真正走进了深圳“航天•晴山月”小区288户住户的家中,使之成为数字家庭示范应用基地。在“中信红树湾”小区更是有2000多户正在享受三网融合家庭健康服务平台带来的便捷生活。通过这样的“三网融合”示范试点小区的建设,数字生活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及发展前景喜人。 <br></p>
<p>由杨艾琳博士、李万寿博士和符正平教授带领团队,深圳研究院成立了以股权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中山大学股权投资研究中心。中心围绕“以资金促动发展,以资金带动科技”的基本原则,以校友募资为主要融资来源,通过股权投资领域研究与咨询、举办论坛沙龙与办刊、促进创投人才培养,真正为创业创新企业搭建一个有价值的资本运作平台。中心在《深圳商报》开辟“创投故事”专栏,同时与和讯网华南分公司合作,在各种平台上开展宣传,扩大影响。2011年以来,中心已完成多项对外公开大型项目交流对接活动,举办了多场IPO系列沙龙课程及逸仙大讲堂公开课活动。2012年10月成立了深圳中大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投资项目。 <br></p>
<p>目前,广东省拥有物联网领域中产品门类最为齐全的装备制造业,又是全球IT产品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集散地,这些都为物联网产业在广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12月由中山大学与广州市花都区政府共同组建的广州市花都区中山大学国光电子与通信研究院正式成立。围绕着珠三角地区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音响电子、平板电子优势产业,花都研究院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区域产业服务、高新企业孵化等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要,“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作为广东省在物联网领域唯一获批组建的国家级研发平台,研发了超高频射频识别芯片及系统,使货物入、出库的存放和运输的整个过程得到有效监控和管理,推动空港物流、汽车物流、皮具皮革物流繁荣和发展。近年来,花都研究院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36项政府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54件、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2件、软件著作权20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版权11项,更有一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末,研究院加入中国闪联产业联盟并与国内知名音频厂家组建闪联无线音频工作组,作为秘书长单位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争取无线音频标准“话语权”。 <br></p>
<p>产学研合作创新面向的既是技术密集又是资金密集的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具有很高的风险。但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产业升级和发展又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对此,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2011年10月13日,温家宝、汪洋、黄华华等领导同志视察了花都研究院的合作建设单位——广州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宁生校长介绍了中山大学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上的基本思路。温家宝对大学、研究院、企业之间的这种深入合作机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国内企业在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汇率成本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发展,仅仅是通过收购国外的技术和品牌是不够的,应该在花都区—中山大学—国光电器这种产学研有效机制的指导下,自己努力开拓,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核心技术,使自有品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br></p>
<p>目前,花都研究院致力于无线产品、移动互联产品、DSP产品、手机软件产品等的开发,拥有了包括了多通道无线音响芯片、高清视频处理芯片、GPS导航芯片在内的12款核心芯片和30余项各类系统产品,吸引了百家企业与之合作,其中不乏DHL、国光电器、东风日产等知名企业。通过无线音频核心技术研发,解决无线多房间系统的音频稳定传输、自动组网、自动标识、JAVA多媒体处理、协议单一和多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兼容等问题,打破国外芯片厂商对无线音频传输芯片的垄断,提升“中国音响之都”的原始创新力;通过射频识别芯片及系统研发,完善“中国皮具之都”“汽车之都”智能物流体系,为东风日产公司实现包括自动识别、货物跟踪在内的物流业务信息系统,为其提供先进实用、低成本的基础性关键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为皮革皮具物流仓储建立完整的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仓库可视化管理系统,实现行业的跨越式提升。 <br></p>
<p>一直以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是花都研究院的一个发展方向和目标。如今,研究院已成功孵化了专门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视听电子核心芯片、移动互联多媒体产品的研发、销售与服务的广州晶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从事RFID与物联网核心芯片、终端设备及应用系统的研发和销售的中大微电子有限公司两所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微电子有限公司更是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物联网标识芯片、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该公司所设计的RFID智能卡芯片、终端及行业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社保、物流、安防等领域。 <br></p>
<p>成立于2009年4月、坐落在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东莞中山大学地方研究院主要由电动汽车工程中心、生物医药工程中心、集成电路中心、数字家庭工程中心和智能交通工程中心构成。自东莞研究院建成以来,研究院充分发挥设计龙头的作用,主动与东莞企业协同互动,尽量多地采用东莞企业生产的零部件。东莞的企业也都积极配合,为实现研究院的设计思路研发与之适应的产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2012年,东莞研究院新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级各类项目19项,涉及资金4000余万元,其中实现专利转让和设计许可260万元。此外,东莞研究院已经孵化了3家项目公司,正在孵化3家公司。 <br></p>
<p>东莞市政府和中山大学按照“对等投入、事业法人;平台依托、动态团队;集成创新、整合经营”的原则对东莞中大研究院进行建设。东莞市政府主要采用资金注入的方式给予1.2个亿的资金投入;中山大学主要以品牌、技术成果、人才团队等方式进行投入,重点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环保技术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东莞市产业升级,为东莞市成为珠三角的自主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双方各占股权的50%,双方做到对等投入,优势互补;研究院所产生的盈利作为发展资金继续投入自身的持续发展。 <br></p>
<p>在多年来的发展中,东莞研究院将建设重心放在了电动汽车、生物医药、智能交通等研究领域。拥有“广东省新型轻量化电动汽车工程实验室”的电动汽车工程中心,以实现电动汽车储能高能化、驱动高效化、结构轻量化为目标,建立了新结构、新动力、新能源的技术体系,建设了轻量化结构创新开发、快速车型开发、集成仿真技术、电力电子系统开发等四大技术支撑平台。工程实验室开发了包括轻量化电动中巴、轻量化乘用车、轻型电动汽车在内的三类轻量化电动汽车整车产品,以及关键电控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车身构建三类关键零部件产品。与此同时,依托生命科学学院、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的生物医药工程中心建设了多肽合成仪器开发及合成服务平台、细胞培养技术平台两个主要技术平台,拥有达到GMP标准的理化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室两个实验室以及仪器生产车间。通过全自动多肽合成仪及新型造血干细胞分选仪等生物仪器设备、干细胞及组织工程产品、岭南特色创新药物等多个方向的研发,以产业化促进东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br></p>
<p>“欢迎乘坐纯电动中巴!”2013年的清明时节,一批外表轻盈、节能环保的纯电动中巴行驶在春意盎然的松山湖。这是由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开发、深圳五洲龙生产的新型轻量化纯电动中巴在松山湖陆续开始运营,东莞的“汽车梦”由此接轨现实。这批按照“汽车适应电池”的新思路开发的轻量化纯电动中巴,百公里能耗不到20kwh,价格控制在40万左右,两项关键指标都比常规纯电动中巴降低了一半以上。这在纯电动中巴产业化的历史上是一个突破。东莞研究院院长宗志坚表示,这不仅是一款产品的创新,而是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的系统创新,促成这一切的正是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协同创新的机制。<br><br></p>
<p>惠州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东部已形成以1200万吨炼油和95万吨乙烯项目为龙头的“炼化一体化”产业格局,世界级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初具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7月,我校与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在大亚湾签署协议,共建“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2012年1月,惠州研究院正式进驻大亚湾科技创新园。同年12月,惠州研究院不仅初步搭建了检测、科技报务、科技信息检索、教育培训、危化品安全和产品设计6个公共服务平台,还构建了润滑与磨损研究中心、绿色溶剂工程技术中心、惠中化工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广东高校精细石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环境净化和控制研究中心。根据“一市一院一人”的发展思路,纪红兵教授派任惠州研究院院长。三年来,研究院搭建了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科技创新体系,创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使开发区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个历史性突破”。 <br></p>
<p>惠州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始终伴随着学校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2012年8月6日,惠州研究院正式揭幕,中大党委书记郑德涛、校长助理夏亮辉、惠州市副市长刘冠贤出席仪式并考察了研究院的建设情况。随后,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瑛、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惠州市政府党组书记、副市长王胜等先后莅临研究院考察调研。各级领导在对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2013年4月2日,许宁生校长出席了中山大学与惠州大亚湾区管委会长期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他表示,中山大学一直以来以文理见长,未来将强化精细化工研究方向。学校将继续坚持并加大力度对惠州研究院的投入,进一步凝聚学校化学院和其他方面的资源,把科研成果、技术成果在这里转化放大,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他还希望能够培植新的技术产业,争取把高端人才、科研力量引入惠州研究院。 <br></p>
<p>截止2012年底,研究院与区内企业合作申报的各级科技项目立项金额约800万元,其中,中山大学研发团队获立项经费达500余万。研究院还在石化区的加速器中建立中山大学化工产业化基地,以满足技术孵化所需,预计每年可为学校科研团队转化两项核心技术,项目产业化后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500万元,且年增长率可达20%及以上。同时,中大惠州研究院还搭建了针对大亚湾区石化产业的科技研发平台,凝练并建立了八个满足大亚湾产业需求的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化学工艺、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新材料、减排和资源化、节能和安全、化工园区管理、近岸海洋,真正的实现了区域经济多方位发展的建设目标。 <br></p>
<p>为填补中山大学在惠州未开设教学点的空白,惠州研究院设立了工程硕士管理办公室。研究院针对大亚湾打造世界级石化园区的实际需求,与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一起为大亚湾区管委会及石化企业培养高层次的环保、安监、应急、运输等管理人才。2013年设立教学点的第一年招收10多名来自政府的管理类人才及企业的技术性人才,这些人才将在大亚湾攻读工程硕士类课程。同时,“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实习基地”也于2013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这让中山大学与惠州研究院对2012年新招收化学工程硕士的联合培养在惠州得以实现。预计年内有数十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协议企业进行科研实习,实习期满可根据双方意愿直接留在企业正式工作,既为硕士研究生开展产学研实践搭建便捷平台,也为企业和地方注入创新的思想和新鲜的动力。 <br></p>
<p>除了深圳、花都、东莞、惠州四地研究院外,中山大学珠海创新科技研究院、中山大学佛山研究院、中山大学湛江海洋生物实验室、广州开发区中山大学生物工业研究院、顺德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院、中山大学南沙研究院(广州中大南沙科技创新产业园有限公司)也正以蓬勃之势建设发展。地方研究院针对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需求,找准自身定位,研究方向覆盖了材料物理、光学、化学、微电子、分析测试、陶瓷、规划设计、海洋、旅游、光电技术、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校、地方、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山大学地方研究院的发展必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br></p>
校地企三方联姻 产学研三位一体:中山大学地方研究院走笔
0/0
上一个组图
下一个组图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