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5月25日电(通讯员孙振朔、陈诗诗)5月21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承办的人文社会科学中青年学者座谈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梁銶琚堂第一会议室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党委书记方军,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历史学系教授谢湜出席座谈会并致辞。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的21位中青年学者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座谈和交流。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伟教授主持会议。
座谈会现场
谢湜副校长首先代表中山大学热烈欢迎方军一行来我校进行调研、座谈和交流,同时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长期以来给予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等多种优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网”,长期以来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谢湜副校长还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的整体建设,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概况。谢湜副校长强调,中山大学一贯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优秀成果的培育,积极提供前沿、开放的学术资源,营造学科交叉融合的良好氛围,也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参与学科交叉的新渠道。他希望与会学者能珍惜这次的交流机会,用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提供的宝贵平台,在交流中思考与探讨更多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前瞻性和原创性的观点,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谢湜副校长致辞
方军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本次座谈交流活动的背景。他表示,广东高校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丰富的学术资源和雄厚的人才储备。广东各大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属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主要服务对象群体,故本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与广东高校的中青年学者们面对面,听取大家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办报办刊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中青年学者现在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促进中青年学者学术成果的孵化和产出。同时,他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相关期刊报纸网站也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他强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始终秉持综合性学术刊物的自我定位,在办刊办报中重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统一,注重研究的原创性、问题和方法的前沿性、学术分析的厚重性等。他表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学术新人的培养,希望能够通过平台搭建和激励机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青年学者快速发展。
方军总编辑致辞
座谈会上,来自广东省五所高校的21位中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张均教授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当勇于跳出书斋式“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方法,以新时代生活实践为指引,在现当代历史中发现文学问题;中国语言文学系李冠兰副教授认为,文体学研究应当致力于研究时代问题,回应时代需要,充分利用出土文献拓宽文体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历史学系柯伟明教授着重分享了如何从内外因素探索近代财政税收史现代化;哲学系朱刚教授、陈乔见教授、张清江副教授分别阐述了中国的现象学学者应当如何主动承担起责任,为世界现象学运动贡献中国方法、中国经验,如何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史或观念史研究出发,重建中国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分享了如何在跨学科意义上对中国传统礼仪实践进行研究等;岭南学院徐现祥教授表示,中国学者应当摆脱用西方经济学解释中国现象的传统思路,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中国的本土化经济学理论;法学院谢进杰教授、董淳锷副教授着重分享了法学领域的微观实证研究思路和实践;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夏瑛教授围绕特殊领域政治制度遗产的研究价值作了分享;管理学院李炜文教授就工商管理跨学科合作的学术成果进行了交流;管理学院秦昕教授表示,学术研究可更多地着眼于原创性与未来指向性,积极推进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新闻传播学院张津广教授表示,新时代的新闻学要坚持以小切口回应大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建立我们坚实的舆论阵地;历史学系(珠海)吴滔教授分享了多学科交叉基础下的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最新动态;国际关系学院牛军凯教授认为,对区域国别、国际关系等研究领域中未有定论的观点进行学术探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解丽霞教授提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重视社会调查,在充分调研调查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出道理学理和哲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涛教授表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注重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构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于奇智教授建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在研究选题上应当兼顾大关怀、大视野与个案研究,约稿可以尝试中西结合,实现中国读者与西方读者、中国作者与西方作者之间的交流互鉴;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雷静教授就如何在“一体”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哲学本源问题、构建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国民教授分享了理学的现代性转化研究的相关内容,讨论了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相关问题。
来自广东部分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在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谢湜副校长表示,在推进有组织科研的过程中,要积极探讨如何把坚持“四个面向”的导向,同学者个人独立思考和探索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倡导并支持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与此同时,要考虑如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基于当代学术研究的格局和环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方军在总结讲话中谈到,刊物和学者之间是知心朋友关系,不管编辑、作者还是读者,都要保持常态化的联系。他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与高校学者们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东记者站、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处相关同志出席本次座谈会。
文稿终审:人文社会科学处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