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努力建设高水平学术刊物,推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我校举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建设研讨会

稿件来源:人文社会科学处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07-17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时、陈诗诗)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人文社科领域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顶层规划,提升学校人文社科学术刊物办刊水平,扩大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近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处联合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期刊管理中心)共同主办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建设研讨会。副校长谢湜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张伟教授,期刊管理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彭玉平教授,人文学部办公室主任、《现代哲学》副主编周春健教授,社会科学学部办公室主任、《当代港澳研究》刊物负责人曹旭东教授等出席研讨会。校内38位来自不同学术刊物的负责人及代表围绕主题开展深入的研讨交流。张伟教授主持会议。


研讨会现场

张伟教授主持会议并作整体情况介绍

张伟教授在开场介绍与会人员后,先后围绕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和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建设的现状展开介绍。他表示,学术刊物是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文社科领域各学科的建设起到长效的支撑作用,也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促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他对标国内一流高校,系统地对当前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强调目前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的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个院系都积极地建设学科特色刊物,但在进一步推动高水平期刊的建设方面仍大有可为。

彭玉平教授作专题报告

彭玉平教授作了题为《高品质期刊建设与大学发展》的专题报告。他分别从中山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现状、政策导向和建设目标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重点围绕“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建设发展高品质学术期刊”这一问题深入阐述,并针对目前学校期刊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和意见建议。他表示,要打造高品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完善学术期刊建设发展的支持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各刊的导向把关能力、学术引领能力和出版服务能力,推动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战略任务,加快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研讨会上,部分刊物的负责人及代表作了重点发言。《戏曲与俗文学》负责人黄仕忠教授从悠久的办刊渊源、繁体文献实证的刊物特色、刊物日常的运行方式、完善刊物编辑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地方立法研究》负责人黄瑶教授提出,高水平学术刊物建设应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其先进的实践经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视约稿和栏目的建设,并注重宣传形式的创新;《历史人类学学刊》负责人任建敏副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该刊物的编辑团队组成,办刊特色和作为交叉学科刊物的办刊经验;《管理学季刊》负责人林道谧副教授从刊物的治理结构、价值体系和定位、打造学术品牌和影响力、刊物的未来和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与大家分享了“共同发展式”的审稿模式,以改进和完善为导向的评审文化等;《公共行政评论》代表张雪帆副教授向与会人员阐释了刊物坚持正确导向、坚守质量标准、服务改革和学科需要、服务学科发展、重视青年学者等办刊原则和经验做法;《西学东渐研究》代表马永康副教授从跨学科视野、中外文化交流的整体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并重等方面,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这本国内首个聚焦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领域的集刊。其他与会代表围绕各刊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及建设高水平学术刊物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谢湜副校长总结讲话

谢湜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对大家在交流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作了回应,也分享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他表示,要建设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一是要完善学校对学术刊物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建设,为各刊物的建设提供相应制度保障;二是希望院系将学科规划建设与学术刊物建设紧密结合,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带动学术刊物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三是要主动适应目前海内外主流期刊索引评价标准,鼓励刊物从创办初期就以高质量办刊水平为追求,努力规范编务运作,做好相关编务档案整理;四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学术本位,提升刊物品质,努力办成具有鲜明学科特点和中大特色的学术刊物,助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处、期刊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文稿终审:人文社会科学处 张伟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