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黄思薇
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黄思薇发言(党委宣传部 王佳鸿 摄)
尊敬的陈书记、高校长,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2020届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黄思薇,2020年的夏天,我从中大毕业,考取广西选调生,回到了我的家乡广西百色工作。今天,很荣幸能回到母校,并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我也借此机会,和老师同学们分享我求学、工作的一些感悟。
我从广西西部大山里走出来,回首我的求学路,充满了艰辛。我从小就只有一个愿望:努力读书,走出大山。幸运的是,2017年9月我终于踏入康乐园的大门,这里红墙绿瓦,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在这里,我沉醉于书香之中,努力汲取知识,得遇良师益友,师者如光,沐光而行;在这里,我找到了自信,终于可以大方地和“小镇做题家”的自己和解,我相信每一个努力的学子都拥有光芒万丈;在这里,我怀揣着中文系学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想,打算毕业后留在广州,成为一名记者。
然而毕业后,我还是选择了回去。2019年6月,年仅30岁的广西乐业县百坭村原扶贫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遭遇山洪不幸殉职。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那时候我还在读研二,从中文堂放学回去的路上,我从手机里看到了这篇报道,内心深受触动,忍不住落泪,因为黄文秀同志的事迹不是一则遥远的新闻,而是发生在我家乡的事。我记得那天阳光晴好,我走过长长的逸仙路,看着阳光透过两旁的榕树投下斑驳摇曳的影子,内心却有种深深的怅然。后来,我进一步了解她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做的工作,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开始有所动摇。
“中国农村是一个三亿人走出去的世界,但总有一些人要回来。”2020年临近毕业,我终于下定决心,回乡工作,想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青年人要“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如今回想,我当时的选择并非脑子一热,并非一时兴起,我想是中大的历史底蕴和谆谆教导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去完成这个使命。
2021年3月,刚到百色市委宣传部报到不久,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下到大石山区乐业县百坭村驻村工作。两年来,我把全村11个屯495户农户都走了一遍,对197户脱贫户进行重点走访,通过一双脚、一支笔、一口流利的壮话,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搜集到许多村情民意,掌握了很多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一本“明白账”。两年来,我体验过“热锅蚂蚁”的焦虑,有过“眼里常含泪水”的感动,更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冲劲,真正和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才让我了解到当下基层的真实现状,才了解到当下农民的急、难、愁、盼是什么;两年来,我从群众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让我逐渐摆脱了书生气,增添了泥土气,丢下了包袱,扛起了责任,也收获了成长。记得刚到村里,我便给自己提了要求,我希望自己在基层能成长为一个“四水青年”:脚下有泥水,肚里有墨水,心中有清水,眼里有泪水。我想我还是比较好地做到了。
记得驻村收队那天,老乡们早早起来到村部送我,妇女们用自己织的蓝色土布给我缝了一身嫁衣,孩子们一笔一画在卡片里写满了祝福,教我唱山歌的老奶奶也送来了一筐象征祝福的红鸡蛋,村干们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一定要常回来看看……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百坭村的女儿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收获成长,得到认可,也探寻到青春的意义:新时代青年人如何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去,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此去与君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今天以后,我们又将回到天南海北不同省份、不同领域的工作岗位上,希望大家始终牢记“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中大校训,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担当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祝大家在十年、二十年后,无论何时再聚在康乐园里,都能说一句:我无愧于国家的培养,无愧于中大的培养。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