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努力为国家极地科考事业贡献中大力量——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精神

稿件来源: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03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马浩然)1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在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武汉大学40年来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强调了南北极科学考察与和平利用极地的重要性,勉励广大师生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极地科考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师生、船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大家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共同运维好“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大装置,建设好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平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担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责任,努力为国家极地科考事业贡献中大力量。学习感悟摘录如下: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极地研究中心主任 程晓(曾参加中国第16、22、24和32次南极科考): 本人曾于1994-2001年期间在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习,期间1999-2000年代表学校参加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执行科考任务。自此开始极地研究生涯,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建立极地研究团队,2019年获“极地遥感”国家杰青项目资助,努力推动我国极地科研事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极地研究尤其重要,1999年我去南极考察时所用的GPS设备是重金从美国进口的,我国极地遥感研究与应用也多采用国外卫星数据,严重制约我国极地科技发展。近年来,团队推动“极鹰”系列无人机的定制研发与应用,我国极地遥感无人机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科技部支持下,推动研制我国首颗极地遥感小卫星“冰路一号”并成功开展应用和国际共享,成为我国极地航天遥感的探路卫星;中山大学胸怀“国之大者”,在财政部、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推动改造建设“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打造极地装备海试和实习平台,推动卫星、航空和水下装备的协同,努力为提升我国极地立体观监测能力和极地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极地号近期进厂开展三期改造和设备加装,明年起开始执行科学任务。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惠凤鸣(曾参加中国第28、29次南极科考):极地科考工作涉及大气、海洋、冰川、生态、地质等多个领域,是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通过实地考察与学生实习,我深知极地科考的艰辛与极地人才培养的不易,我将继续积极开展极地科研与教学工作,传授极地知识,培养更多极地科学人才;继承和发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极地精神,发挥极地遥感观测的优势,参与到极地工作中去。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卓奇(曾参加2019年格陵兰冰盖野外考察):2019年我参与建设我国在格陵兰冰盖的第一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我深知极地工作的艰辛与危险,需要有强大的理想信念和不畏艰险的决心。我将牢记嘱托,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展极地研究工作,以饱满的热情传承极地精神,不断砥砺前行。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赵羲(曾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我在武大参加过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备受鼓舞。学院牵头成立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地研究中心运维 “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我们拥有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极地研究团队。我们将努力克服极地研究问题新、现场考察难度大等困难,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努力为我国极地事业贡献高校力量。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郑雷(曾参加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极地的极端环境和丰富资源对于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投入极地事业的决心。我将积极参与极地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参与极地保护与极地可持续发展工作,为保护极地环境和资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 李腾(曾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历经四十余年,顽强拼搏奋斗不息,用实际行动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作为年轻的极地科研工作者,我们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盼,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用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努力交出一份真挚的答卷。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工程师 黄继锋(曾参加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我在武汉大学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恶劣的极地环境对监测技术与设备提出了极高要求,现阶段国产设备在极地的部署使用存在诸多难关。习近平总书记对极地科考事业的指示让我倍感振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定将勇于探索,克服困难,攀登高峰,努力研发适合极地使用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为极地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极地研究中心工程师 时小松(曾参加5次中国南极科考):我曾亲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慰问中澳南极科考人员的激动时刻,此时更深刻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极地考察事业的关心与重视。极地研究中心负责“中山大学极地”号运营管理,组织谋划我校南北极科考事业。我们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学校极地科考工作贡献力量。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工程师 李新情(参加2015年北极黄河站科考):我从学生阶段在导师指引下走入极地研究的大门,深受中国极地精神的熏陶。也有幸参与到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体会极地研究工作的艰辛和不易,被前辈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深深感染。在工作中,我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盼,刻苦钻研、拼搏创新,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为和平利用极地作出积极贡献。

极地号船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12月3日,“中山大学极地”号全体船员在舟山船厂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精神。大家表示不辜负殷切嘱托,共同推进极地号三期改造和设备加装工作,为执行科学任务做好充足准备,为中山大学南北极科考保驾护航。学院在舟山参加2023年中国极地年会的师生也一同学习了回信精神。

学院党委书记陈华桂表示,学院将持续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极地科考事业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方位建设好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的科研和育人作用,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努力为国家极地科考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培养更多面向未来极地科考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

文稿终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华桂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