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山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稿件来源:大气学院 编辑:卢旖维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06-19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李雨倩)6月13日上午,中山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在中山大学南校园签订共建陆面和海洋数值模拟创新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沈学顺,中心党委书记李红山,中山大学副校长郑跃、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大气科学学院领导班子、教师代表等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主持。

签约仪式座谈交流

郑跃副校长表示,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对推动我国数值预报科学技术的创新、自主可控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将着力从三个方面推动实验室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服务气象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加强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推动气象创新成果转化为气象新质生产力。三是推进科教融合,为气象领域培育更多具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新人才。

李红山书记表示,此次与中山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将在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一流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和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资源开发、机制创新等方面推动合作走深走实,进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大气科学学院郑慧书记介绍了协议的主要内容,双方联合成立实验室将主要开展陆面过程模式、海洋浪潮流模式等相关研究,包括陆面过程模式、海洋浪潮流模式在中国气象局业务和下一代高分辨率区域/全球天气气候模式中的应用和改进等。

沈学顺院士介绍了双方目前合作情况及未来合作方向。他表示,目前数值预报中心和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戴永久院士、董文杰教授等多个研究团队都有开展数值预报模式的合作。此次协议的签署,将进一步建立常态化、机制化和业务化的合作交流模式,共同提高CMA数值预报模式在海洋、陆地、城市、极地等多个区域的研发水平,推动国产数值预报模式的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合影

签约仪式上,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科技业务处处长孙健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杭建代表双方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

文稿终审:郑慧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