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罗宇凡、班糯尹)9月10日,中山大学2024级7600余名本科新生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体育馆集体观看纪录电影《同学们》,体悟中大文脉传承,赓续百年红色基因。
观影现场
纪录电影《同学们》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群中国教育精英冒着战火在粤北山区坚持办学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香港等地相继沦陷,家国陷于危难。在这样的极端形势下,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华南学校辗转来到粤北西京古道旁的韶关坪石、曲江大村等地复课,在遍地狼烟中坚持办学、求学,救亡图存,传播知识和文化。
在这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大师生前往云南澄江,再到粤北坪石,后至粤东梅县等地,抗战结束才回到广州石牌原校址。先辈们在烽火硝烟中弦歌不辍、坚持办学,不仅保存了文化薪火,而且涌现出的教学、科研成果对国家维系战时生产、发展大后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保存粤港澳以及台湾地区的教育文脉、繁衍发展教育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观影现场
艰苦的环境最是磨砺人的精神,受救亡图存意志的感召,“中国经济学的创建者”王亚南、“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杜定友、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等中山大学一大批名师大家,在战火下勤恳治学,成为了我国文学、艺术、物理、植物、天文、地理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7600余名本科新生共聚一堂,通过这部精彩的记录电影重温在国难深重的时刻,中大人秉承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遗训,坚持教学科研,为抗战建设培养人才,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的感人画面。影片结束后,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观影同学对中大先辈的传奇经历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听着亲历者的讲述,我不知不觉就被带回那个年代。史料本身没有温度,但背后师生们为国奉献的真心让人泪目。‘中大在哪里,就把文化带到哪里。’作为中大新生,我们定会潜心向学,永葆报国之志,把中大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历史学系(珠海) 何沛莹说。在管理学院高天睿看来,“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精彩回顾,更是对现代教育者和学生的深刻启示。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发扬先辈们的治学精神,接续时代奋斗使命,谱写中大百年新篇。”
文稿终审:靳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