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周旖)9月19至21日,第五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成功举办。会议以“学科专业新目录背景下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深入探讨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如何响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求。来自全国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相关院校共50余所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理论体系研究”(19ZDA344)课题组、教育部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等单位及广东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协办。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张洋教授主持。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古籍保护事业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中山大学于2014年成为了首个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签署联合培养人才的高校,并先后获得了三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的主办权,彰显了中山大学在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的影响力与贡献度。
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教授表示,中山大学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学术文脉,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既是中山大学优秀的学术传统,也是中山大学鲜明的学术特色。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重点课题,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将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及各兄弟院校、从事古籍工作的相关机构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国家这一紧缺人才需求的重要领地,共谋发展。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致辞中指出,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全国古籍保护未来发展的核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根据现实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活动等方式,促进未来古籍保护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古籍保护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而现在正是古籍整理的黄金时代。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陈传夫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强调了图书馆学在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古籍保护与文献学的设置依据及其在当下所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湖北省图书馆馆长刘伟成、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靖教授分别做了主旨和主题报告。
会议开幕式、主旨报告与主题报告专家
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的院校代表分别就各校“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分享。在主题对谈环节,来自相关人才培养单位和古籍收藏重点单位的专家代表围绕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现状、挑战、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图书馆古籍保护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热烈讨论。
主题对谈环节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实施古籍人才培训计划。未来中山大学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积极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推动在古籍保护学科领域的布局,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胜任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
文稿终审:林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