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山大学机关党政管理人员重走中山大学广州办学旧址

稿件来源:党委组织部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11-08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楠熙 金凤 陈美琪)为庆祝学校百年华诞,引导机关党政管理人员学习了解中大在广州的办学历史,继承发扬光荣办学传统,激发机关党政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热情,11月3日,“庆祝百年中大 赓续精神血脉 凝聚奋进力量”——重走中山大学广州办学旧址活动顺利举办。活动由学校机关分工会主办、党委组织部承办,特别邀请了历史学系曹天忠教授带队讲解,80名机关党政管理人员参加。本次活动得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科技报社、广东实验中学、广州鲁迅纪念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活动第一站来到中山大学最早的办学校址——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并参访了标志性建筑大钟楼(现为鲁迅纪念馆)。曹教授为大家梳理了大钟楼历史功能的演变,着重介绍了大钟楼在中大早期办学过程中作为主要办公和教育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曹教授强调,中山大学自创立之初,就冠以“国立”之名,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中大人更应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随后,大家一同参观了鲁迅纪念馆的展陈,曹教授时不时补充介绍鲁迅先生与中山大学的故事。

在大钟楼前合影留念

接下来,大家步行来到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在张云教授塑像下,曹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的办学历史。1927年中大数学系改为数学天文系,是国内首个天文系,初创时便设立了高起点,所授课程与世界前沿接轨。张云教授筹建的天文台是中大修建的第一座天文台,也是中国高校第一座天文台,作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的天文观测研究工作基地,不仅用于天文教学,还承担许多民用军用项目,为我国天文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后续力量。如今,这处旧址已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广东科技报社所在地。

曹天忠教授在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讲解

随后,大家来到位于广东实验中学校内的平山堂、景堂院旧址。平山堂曾经是中大的教师宿舍,梁实秋、朱师辙、罗香林、陈望道、吴宓、王力、杨树达、岑仲勉、商承祚、王起、刘节等曾在平山堂工作和居住,平山堂的整体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平山堂”三个字仍然清晰镌刻在墙壁上。景堂院是当时中大最漂亮的学生宿舍,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珠江纵队政委罗范群、梁嘉等优秀青年学生都曾住过景堂院。1946年1月30日,为声援“一二·一”昆明学生的爱国民主行动,2000多名中大学生在平山堂集中后上街游行。1949年11月2日,人民政府接管中大,接管大会也是在平山堂召开。如今,平山堂、景堂院已作为广东实验中学的一部分,在改建后成为了新的教学楼及室内运动场。

曹天忠教授在广东实验中学内讲解平山堂、景堂院的历史

告别了越秀区文明路的办学旧址,大家前往天河区五山路参观中山大学广州石牌旧址。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内的孙中山像前,曹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中大在石牌的办学历史。1932-1937年间,按照孙中山生前所嘱,国立中山大学新校园及其建筑群在石牌建设。石牌校址筹备之初采用的校园规划方案总平面呈钟形布局,既依循地形又隐喻“国难当头,警钟长鸣”。1934-1938年间,中大在石牌办学,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中大师生为坚持办学几经迁徙,“晚迁早回”,“烽火逆行”,于1945年重返石牌校区办学,直至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后,中山大学迁往康乐园,中大原来工学院、农学院等留在石牌旧校址,成为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两所大学的办学场所。随后大家沿百步梯拾级而上,先后参观了日晷仪、12号楼(原法学院旧址)、8号楼及9号楼(原工学院教室)、5号楼(原文学院旧址)。

在华南农业大学,大家参观了2号楼、3号楼(原农学院旧址)和5号楼(原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在2号楼前,曹教授介绍了中大农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丁颖、邓植仪等老一辈农学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深刻阐释了中山大学办农学的初心使命——誓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5号楼作为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学系大楼时,许多著名学者如陈国达院士、罗雄才教授、吴尚时教授、张宏达教授等都在此学习工作过,现为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暨丁颖纪念馆。

在华南农业大学5号楼(原理学院生物地质地理教室)前合影留念

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群多为中西合璧、红墙绿瓦的宫殿式建筑,翘檐飞脊“龙飞凤舞”,瓦当与滴水瓦均刻着“中大”或“中山大学”纹样,参观过程中大家纷纷感慨于这些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造型优美,更感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作为中大人的亲切感、自豪感以及使命感油然而生。

本次重走中大广州办学旧址活动,是寻根溯源、感悟初心,向百年校庆献礼;更是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向着新百年新中大再出发。机关党政管理人员将赓续中大历史文脉,传承百年中大精神,在“一个大学、三个校区、五个校园”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布局下,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牢记“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大答卷”!

文稿终审:杨晓萌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