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理学部“交叉融合与原始创新”学术论坛举办

稿件来源:理学部 编辑:李建平 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11-22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许佳)2024年11月12日,“百年中大,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论坛理学部分论坛在珠海校区海琴四号楼D203讲学厅成功举办。论坛以“交叉融合与原始创新”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林海青、常凯、方忠,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肖淑敏、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曾振中、中山大学教授杨山清等知名学者出席会议,三百余名师生参与会议。会议由中山大学理学部主任王雪华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林天歆教授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王雪华教授主持

林天歆校长助理表示,新百年新征程,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标准,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落到实处。他表示,期待本次论坛通过深入的交流、思维启迪,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深化理学学科之间、理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为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广泛交流合作做出新的贡献。

林天歆校长助理致辞

校友曾振中教授作了题为“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物理反馈问题”专题报告。他阐释了地球系统模拟中的蒸散发对植被变化响应敏感性问题,通过量化人类社会发展作用下地表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撑。

校友肖淑敏教授以“光学超构表面及其器件研究”为题作专题报告。她从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角度阐述芯片是制约我国经济爬升的关键,而光子芯片可以在电子芯片之外走出第二条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她系统解释了光芯片中光场调控的新机理和器件设计的新方法及其应用。目前其团队在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上取得全套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光芯片领域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物理与天文学院院长杨山清教授作了题为“天琴计划及进展”专题报告。他介绍了引力波探测的原理、困难及突破进展,指出天琴计划是我国自主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可行方案,将分四个阶段分步推进,预计在2035年前发射三颗卫星建成空间引力波探测天文台,开展空间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将实现率先在空间探测到引力波,率先回答大质量黑洞起源问题。

随后,会议进入院士圆桌论坛环节。张培震院士、林海青院士、常凯院士、方忠院士围绕论坛主题“交叉融合与原始创新”展开对话。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均授予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充分体现出交叉学科研究在科学发现中的变革性作用。以此为导入,圆桌论坛主持人王雪华教授对几位院士进行访谈。

张培震院士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其创新研究成果也是这三个领域交叉的结果。他认为在当今科学研究形势下,科技创新必须要走学科交叉融合之路,并寄语现场师生既要“站稳脚跟”,又要“伸开臂膀”,即精通自身学科基础,兼博采其他学科之长为己所用。

林海青院士就所了解的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John J. Hopfield的研究背景进行介绍。其最初是物理学者,随后对生物现象感兴趣并投入研究,接着转为对网络神经系统的研究。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其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研究渊源在此。因此他认为,这个发现本质是物理学的,并非人工智能取代物理。

常凯院士以半导体晶体管、半导体芯片、光刻机的发展为例,介绍包括物理、化学、材料、数学、计算机、机械控制等不同学科领域要交叉合作,才能推动从真空二极管、三极管,到半导体晶体管、简单元器件,再到今天庞大的芯片产业的发展,阐述交叉融合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方忠院士从物理思维判断力的角度,分析如何评判一项工作是否具备原创性,如何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以此分享自己坚持原始创新并最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感悟。

最后,几位院士回答了参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并对中山大学百年校庆送上祝福,祝愿中山大学在下一个百年更加辉煌。

本次论坛成功举办,为更加广泛深入的跨学科研究与合作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对话平台,通过思想交流、知识碰撞,与会学者、师生收获宝贵的洞见,激发新的思考,为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中山大学将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为加快实现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文稿终审:周张凯、王雪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