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周天阳)11月22日,由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光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主办,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管委会、中山大学理工学院深圳校友会、广东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承办的“筑政校企融通平台 展大湾区创新未来”2024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科技成果对接会在深圳校区举办。会议得到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松山湖科技创新局的大力支持,吸引了140多家科创型企业与校友企业积极参与,共计200余名与会者齐聚相山之下,共同探讨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创新发展融合的路径。
大会开幕式由深圳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温光浩主持。常务副校长杨清华致欢迎辞,他指出,深圳校区作为中山大学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校区之一,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兼具中大底蕴和深圳特区色彩的高水平现代化大学校区,他希望将科技成果对接会打造为校区的品牌活动,充分发挥新医科、新工科的办学特色和区域优势,深化与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加速科研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力量。
常务副校长杨清华致辞
光明区副区长彭颖致辞,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彭颖副区长介绍了光明科学城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指出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在光明区科学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她希望本次科技成果对接会能成为光明“政校企研”联动合作的窗口,各单位相互赋能,向光同行,为光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光增彩。
光明区副区长彭颖致辞
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横向处副处长蔡南乔汇报学校产学研合作成果及创新合作模式;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超教授分享了学院在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医学传感和医疗仪器链条式的创新和产业转化经验;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庄立坚分享校企合作承担科研项目、共建联合平台的经验,并展示了城市智能交通领域联合科研、人才培养的成效;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李家玉对深圳科创政策、学校成果转化政策、服务情况进行解读。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深圳校区,并在校区科技成果展示区观看了包括智能网联安全防护试验车、隐形全透光伏发电玻璃、柔性多阵列高精度触觉传感器等在内的多项科研成果,与科研团队进行深入交流。
围绕深圳校区已积累的科技成果,以及深圳市“20+8”产业布局的战略规划,对接会组织了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五大领域的分会场,以促进学术交流与技术研讨。分会场分别由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学院、先进制造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承办,共有29个技术团队进行项目路演。校企双方围绕行业发展重点难点和痛点、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展开讨论,拓宽技术视野,共谋科技创新。
本次科技成果对接会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贯彻落实全面、深入对接深圳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中山大学积极融入光明科学城建设规划,通过政校企联动,实现全链条、全覆盖对接深圳产业发展需求。此举向探索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学校将继续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不断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为地方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稿终审:温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