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李佳玲)近日,中山大学2024年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工作会议在南校园生命科学楼1号楼124国际厅召开。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处长赫运涛,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出席会议。会议由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胡国庆主持。
会议现场
邰忠智副校长在致辞中感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对中山大学的指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强调科研仪器设施是高水平科技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石,推动大型科研仪器(以下简称“大仪”)开放共享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端仪器设备的支撑作用,形成支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设备预算立项、资源配置要前瞻布局,科学合理有效配置;设备进来后,要为设备的高效使用搭建平台,各部门需相互协同,统筹推进提供环境和机制。三是要严格贯彻国家和学校的开放共享要求,各二级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管理办法,确保设备物尽其用,切实发挥设备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邰忠智副校长致辞
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赫运涛处长作专题报告。他全面介绍了国家关于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政策规定和要求,以及国内兄弟高校在推进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举措。他强调,提升科研仪器设施治理能力是一项多主体、长链条的复杂工程,必须系统推进、综合施策,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严格把好仪器立项购置论证关,并指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科研仪器管理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和趋势,实验技术人才是推进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关键一环。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叶儒霏副处长汇报了2024年学校大仪开放共享管理工作情况。她分析了大仪在大国科技竞争中的重要性,梳理了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国家对“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和推动大仪开放共享的要求,针对我校大仪开放共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汇报了2024年学校为推进大仪的开放共享,在前瞻设计、部门联动、整合资源、聚焦功能、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奖惩结合、让利学院等方面的系列工作举措,并报告了“中山大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全面正式上线,以及近期将启动新一轮的全校大仪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
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练军想介绍了中山大学校院两级学科公共平台建设总体规划、建设进展和后续工作计划,强调学校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享高效、动态调整”的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一批设备先进精良、管理服务优质、技术水平领先的校院两级学科公共平台;校级平台与院级平台要错位建设、协同发展、开放共享。学校结合学科公共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平台的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优先支持校级学科公共平台建设,适度支持设备使用率高、服务效果好的院级学科公共平台。目前,学校正在三校区五校园推进建设11个校级学科公共平台,并认定3个学院为第一批院级学科公共平台。
大仪开放共享工作先进单位代表生命科学学院李剑峰副院长、中山医学院邓凯副院长、物理学院王猛副院长结合学院实践分别作经验分享。生命科学学院以“融合资源、智慧共享、技术赋能、创新未来”为管理理念,赋予平台“拎包入住”功能;中山医学院建立平台专家组——平台办公室——仪器平台三级管理体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设备购置调研论证和采购体系,对内规范管理制度、对外提升技术服务水平;物理学院聚焦凝聚态、光学、粒子物理等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大型科研仪器的购置和使用。三个学院的公共平台在支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支撑人才高质量发展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
学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发展规划办公室、科学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人力资源管理处、财务处、总务部、网络与信息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拥有大型科研仪器的各二级单位的分管领导、设备管理人员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文稿终审:胡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