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强国有我!中大师生热议“两会”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吴立坚 审核:陈融融、王天琪 发布日期:2025-03-12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记者蒋静)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中山大学师生密切关注全国“两会”教育话题,对教育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师生们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努力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奋力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华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中大力量。

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民盟的一员,深感振奋、倍受鼓舞。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专门致贺信,明确指出希望中山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我倍感振奋,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中大民盟南主委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民盟盟员,我深知参政党成员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力量。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为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副院长,民盟南总支主委 梁玉成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作为化学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术前沿,开展高质量的工程人才培养,发挥人才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中的“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中山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将围绕总书记“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指示精神,发挥广东第一经济大省和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优势,结合学科交叉特点,围绕海洋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特色方向,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教学、科研规划,真正做到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学科交叉,打造校企联合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专任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教授 周贤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作为民进中山大学总支的一员,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所肩负的重要责任。高校既是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贯彻教学改革,充分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民进中山大学总支会员 陈逸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擘画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蓝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一名生态环境领域的教育者和科研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我们要立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培养引领未来的环境领域创造性人才,深耕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及环境健康等领域,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与科技成果转化,保障人民健康与生态安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绿色根基。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江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彰显了中共中央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决心,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也与《纲要》高度契合。作为一线科研人员,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深远意义。

未来我们要以两会精神为指引,坚信《纲要》提出的“教育强国四梁八柱”必将为民族复兴筑牢根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推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与医学融合,强化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创新人才;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以实际行动践行“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中大力量。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民盟中山大学北总支副主委兼秘书长 陆立鹤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与提升国家的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相联系,通过一系列具体、明确的工作部署,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总体要求与重要任务扎实落实在了国家的施政方针中,进一步将教育提升到了“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高度。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双一流”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古籍文化遗产保护教研工作的民主党派教师,未来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依托学校搭建的跨学科研究平台,积极推动“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古籍修复传统技艺传授、古籍保护与化学、材料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技艺传承+科技保护”的特色培养模式,为我国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输送“懂科技的文化典籍守护者”。我将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为实现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乃至中华文明的赓续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民盟中山大学南总支秘书长 周旖

2025年全国“两会”在首都胜利召开,我满怀热忱全程观看直播,被会议传递出的磅礴力量深深感染。我国政府在教育、科研、人才等领域所擘画的蓝图,极具前瞻性与战略眼光,对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让我内心振奋、激动!在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站在这坚实的新起点上,高等教育正朝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研发将围绕前沿性、颠覆性的科学问题展开,人才培养资源向重点领域的拔尖青年汇聚。作为一名聚焦6G信息科技研发的高校青年教师,我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展望未来,我会将两会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中。在教学中,将思政元素与前沿科研技术有机融合,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科研上,紧紧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向信息科技的“无人区”进军,攻坚克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力以赴!

——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 詹文

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擘画了战略蓝图,系统阐释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作为高校老师,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必须坚持“五育”并举,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生根。在科教实践层面,既要筑牢基础学科基石,更要通过产教融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以数字化战略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新范式。教育强国建设是系统工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将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更高站位、更实行动投身教学实践,为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 林旭东

教育肩负着国家的需求,也回应着群众的关切。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教育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美好愿景与积极行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的方向更加明晰,迈向教育强国的步伐不断提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对于人才、科技的渴求。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作为全国高校最早探索通专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单位之一,将面向未来,主动探索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框架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履行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各尽其才、各展其能,都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畏风险、不惧挑战,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 吴海

过去一年,我国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成果丰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描绘了崭新的蓝图,彰显了党中央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力。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深感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为每位学子搭建了实现人生理想的广阔舞台。在国家提供的良好教育环境下,我们应当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在专业学习中锤炼过硬本领,在社会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以真才实学接过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奋力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春华章!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2023级本科生,第二十八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学习委员 王雅瑶

2025年3月5日,全国“两会”召开,我认真聆听了国务院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祖国为港澳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期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深度融合、民生更加便利,青年人发展的舞台更加广阔。身为一名澳门青年,我感受到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应当心系国家、心系澳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努力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

——数学学院统计学2021级本科生 张梓桐(中国澳门)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