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扶贫路上的中大人】李晓超:柯木湾村红土地上迎来的新书记

稿件来源:校工会 作者:何宜航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2-16 阅读量:

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李晓超作报告(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李晓超,中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管理处副处长,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挂职清远连州市丰阳镇柯木湾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村委第一书记。2017年1月,柯木湾村扶贫工作通过省扶贫办年度考核验收,5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工作队获评2016年“清远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先进典型”。

2016年5月,当李晓超从几百公里外的广州辗转几程,第一次踏上连州市柯木湾村的红土地时,尽管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他仍然被村子的落后状况震撼:通往村子的道路泥泞难走,路边的房屋灰头土脸,远处绿油油的一片,不是整整齐齐的庄稼,而是杂乱无章的杂草。落后的景象给初到柯木湾村的李晓超以极大的震撼,但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让这个村子脱离贫穷、让这里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柯木湾村属革命老区,村民居住地分散,生活条件较差,人畜饮水困难,劳动力种养技术较低,主体产业缺乏,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0.54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5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865元,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部署,按照《广东省扶贫办关于印发〈新时期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方案〉的通知》(粤扶组〔2016〕4号)要求,继河源紫金县琴口村、清远连州市种田村后,中山大学第三轮定点扶贫清远连州市柯木湾村。李晓超被任命为中大派驻连州市柯木湾村工作组的书记,负责2016年至2017年第一阶段的脱贫攻坚任务,为柯木湾村的脱贫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踏破铁鞋遍寻访

对贫困户的准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而深入了解村民贫困原因、发展意愿、劳动能力是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的基础,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

李晓超与队员沙敏来到柯木湾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好贫困户识别工作。两位驻村干部花一个半月时间对柯木湾村87户村民逐一入户核查,召开民主评议会,了解贫困户贫困原因、贫困程度等基本信息,对存疑情况反复核对,查缺补漏,同时根据村民自身情况,结合村建设合理安排脱贫措施。

村民胡记红一家是典型的贫困户,他本人在邻村帮人烧木炭,收入微薄,儿子又患严重疾病,丧失劳动能力,需要家人照顾,但在2015年12月政府组织申报贫困户时胡记红错过了申报,没能成为政府登记下的贫困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李晓超经过走访村民、开展民主评议,将胡记红纳入贫困户名单,并安排他在水蛭养殖场务工。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胡记红一家在2016年底就实现了脱贫。

经过前后四轮全面核查,柯木湾村最终确定了75户贫困户名单,将他们建档立卡,高效、精准、顺利地完成了贫困户的识别。这项工作受到当地扶贫办的高度好评,李晓超同志还被评为“建档立卡工作先进个人”。

李晓超走访贫困户(来源:校工会)

筚路蓝缕通前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和保证,道路、水电、人居环境一直是制约脱贫工作的“短板”,因此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对于脱贫攻坚意义非凡。

马头嵊村和大江脚村是柯木湾村仅有的没有实现村道硬底化的自然村,下雨天村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不便,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修路是村民多年的心愿,但一直没能实现。2016年5月驻村后,李晓超反复奔走,争取村道硬底化补贴指标、理顺办事流程。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在政府财政补贴和中山大学扶贫资金支持下,在当年年底启动道路硬底化工程,2017年春节前顺利通车,实现了村民的夙愿。马头嵊村贫困户吴伟军说:“我上小学时就盼着路通,现在终于盼到了,中山大学为我们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路通之后,村民单靠毛竹种植平均每户一年增收4000余元,验证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致富理念。

村道硬底化与村亮化工程、环境整洁化、自来水自动化并称为“四化工程”,是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的重要工程。除了大江脚村道路硬底化外,李晓超还促成了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饮用水工程、村美化整洁工程的开展,为柯木湾村安装了124盏太阳能路灯,修建了5个自然村的公厕,改造了柯木湾村和夏东村的自来水工程,极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为人民安居乐业、实现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授人以渔促发展

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村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村民脱贫奔小康,是新时期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的关键所在。

驻村伊始,李晓超就积极开展调研,了解柯木湾村产业发展情况:柯木湾村的产业发展问题明显,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由于柯木湾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79亩,目前均用于种植仅够糊口的水稻;杉树种植有一定规模,但生产周期长,单价低、见效慢;近几年村民开始种植沙糖桔和红肉蜜柚,但产量有限,效益不高;养殖方面,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小,商品率低,增收空间有限。虽然问题较多,但柯木湾村不缺水、不缺土地、不缺路,发展基础较好,可以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来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中山大学在李晓超调研基础上多次组织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等院系专家到村进行深度调研与规划,同时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咨询寻找产业项目,最终确定了宽体金线蛭养殖和夏东自然村生态旅游两个项目。

结合柯木湾村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水源清洁充足的特点,在校友企业荆州市民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下,学校在柯木湾村开展15亩水蛭养殖试点项目,组织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带动贫困户增收。水蛭养殖是新生事物,从工作队到村民,没人有相关经验,这就需要具体工作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随时观察水蛭生长情况,随时处理问题,同时还要承担难以预测的风险。经过反复论证、思考,李晓超给自己制定了工作方针:敢闯敢干,精益求精。他积极向校友企业派出的技术员请教,学习水蛭养殖基本知识,向学校随时反馈养殖进展和问题。同时与村支部沟通协商,组成一线工作小组,让村委会的党员干部担任项目负责人,选派贫困户中的党员代表担任养殖员,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带动村党员在攻坚克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水蛭养殖的饲料来源是水螺,按照最初计划,由校友企业大批量从湖北运送,成本低。但很快发现,因长途运输问题,水螺死亡率高,且储存后再投喂,养殖员工作量加大。如果改从本地采购,因本地水螺以食用为主,成本比较高,很难盈利。这个问题不解决,项目面临失败的风险。李晓超和村委会干部四处奔走,在连州周边地区寻求供货源。经过努力,最终找到了稳定的供货渠道,少量多次进货,直接投喂,解决了燃眉之急。

夏东自然村环境优美,是政府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特色村,适宜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带动村民创收致富。2016年11月学校组织规划专家到夏东村里开展旅游规划设计工作,李晓超积极配合村委和镇政府,推进夏东村的道路扩宽工程、停车场、民宿、4G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夏东村正在逐步发展生态旅游,已经开设多家农家乐,提供了家门口就业机会。生态旅游为村民提高收入、村子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脱贫攻坚工作创造了更丰富的可能。

李晓超投放水蛭苗(来源:校工会)

妙手回春为群众

科技支持、经费投入是脱贫致富的要素,文化、医疗、情感的支撑同样对村民脱贫、发展的理念、思路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柯木湾村所在地区医疗水平不高,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李晓超汇总这些情况向学校反映,学校高度重视,先后组织多家附属医院专家教授到村开展义诊活动,送医送药下乡,宣传医疗健康知识。2016、2017连续两年暑假,学校团委组织师生到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实践服务,为村民提供义诊、家电维修服务,开展文艺演出,并辐射到周边村镇。

在安排贫困户与学校二级单位结对帮扶工作中,李晓超将贫困户特点与二级单位优势结合起来。如把患重病贫困户同附属医院结对,把有危房改造需求的特困户同有相关资源的二级单位结对。2016年9月,各二级单位负责人约120人次到结对帮扶贫困户家中认门对接,建立帮扶联系,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大国小家终得圆

虽然扶贫工作任务重,生活工作条件艰苦,但李晓超从没觉得苦和累。2016年下半年父亲骨髓瘤突然复发,需要每月定期接受化疗。组织的信任和家庭责任无法兼顾,这让李晓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面是恩情深重、急需照顾的父亲,一面是殷切盼望、淳朴善良的村民,李晓超最终选择了继续留在柯木湾村开展扶贫工作。这不仅是压力下的自我磨砺、自我提升,也是不辜负组织重托和家人期待的最好方式。

李晓超在柯木湾村的刻苦工作也获得了组织与村民的一致好评,2017年1月,柯木湾村扶贫工作通过省扶贫办年度考核验收,5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李晓超所在工作队获评2016年“清远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先进典型”。

李晓超在扶贫工作中扎实解决了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帮助群众找到适合的致富途径,从各个方面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为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开启了良好的局面。

采访后记

当夕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洒落康乐园,我如约来到古朴的小红楼外。只见下班时分,小红楼仍灯火通明,热水壶吱吱作响,会议室传来激烈的讨论声。等了许久,一位挺拔魁梧的老师走进办公室,带着歉意地冲我笑笑,说道:“可以开始今天的采访了。”

对着手中的提纲,我竟不知如何问起,似乎这样的故事他已讲过许多次,但面对我的无知和疑惑,李晓超老师仍颇具耐心细细讲解。我虽然身在康乐园,但在李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心已被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村落,带回到为脱贫攻坚奋力拼搏的岁月。回到宿舍,我收起茫然思绪,四处汇总资料,挥笔写下这篇文章。

“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98年前孙中山先生的演讲仍振聋发聩,这声音绵长却深厚,回荡在每个中大人的脑海中。一届届驻村干部从繁华的羊城走出,远赴偏僻的乡村,帮助当地的百姓,这种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朴素精神,代代相传,融入了新时代的中大精神!

非常感谢有如此珍贵的机会采访驻村干部,希望通过这篇稿件聊表敬佩之意!感谢校工会的积极联络与无私帮助,感谢李晓超老师百忙中拨冗接受采访,也感谢数学学院和党委宣传部的丰富资料。祝中大定点帮扶项目越办越好!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