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伟大实践中,我校聚集优势资源,全校动员,尽锐出战,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立德树人大课堂。为全面总结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展现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特推出“扶贫路上的中大人”专栏,讲述中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进担当,为脱贫攻坚贡献中大力量的动人故事。
台风暴雨即将来临,赵一波下户看望拟危房改造的村民(来源:校工会)
人物简介:赵一波,现就职于中山大学党委办公室,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挂职清远市连州保安镇种田村党总支副书记。2013年12月获评清远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先进工作者,2015年所帮扶的种田村顺利脱贫。
赵一波从小在农村长大,心系农民,为了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他带着亲情、热情、真情,舍小家为大家,2013年6月,舍下不到三岁的孩子,毅然踏上了前往连州市保安镇种田村为期一年多的驻村扶贫之路,把汗水流淌在战贫一线。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背景有利于他接近群众,做好扶贫又扶志的工作,担起“引路人”的角色。他到扶贫一线去,既是出于情感的呼唤,亦是出于思考和实践的结合。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初到种田村的时候,大部分的村民对来自中山大学的帮扶工作抱有很高的期待和好奇。虽然尚未清楚工作的具体内容,但有政府的重视、名校的支持,大家都对未来满怀憧憬。令赵一波印象最深刻的是村民们对建房子的迫切要求。“在路上碰到一些贫困户,他们会急切地问道什么时候可以给他们建房子。”赵一波回忆起工作初的情景。对此他表示理解,因为房子是刚需,住房仍是当地许多村民生活的首要难题。“房子是最大的事情,有时候这不是村民们自己努力就能达成的事情。”但他深深认识到工作必须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就是帮助村里的困难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转变“等靠要”的观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赵一波在学校的支持下,搞起了“包养包销石头猪”项目,通过学校送猪苗和包回购的形式来增加村民们的收益,提高村民们的劳动积极性,帮贫困户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养猪不易亏本,我们鼓励村民们养殖的石头猪体积虽小但肉香,很受市场欢迎,价格高利润大。我们又发动中大的老师们自费回购这些猪肉,并且保证猪肉的新鲜度,今天在连州杀猪,明天猪肉就能运送到广州。老师们也十分积极地回购。而像附属医院这些单位则更是大规模收购给食堂用。基本上是村民们养了多少,我们就能收多少。”村民们收益得到保障,也就自然更有信心发展养殖业了。而在这项工作中,赵一波充当了十分关键而辛劳的角色。从杀猪到运送中间有许多流程,需要思考的东西也很多。例如,初期要评估项目,后期要协助运猪、杀猪、分配猪肉,还需要找车把肉运回广州。整个过程需要赵一波运筹帷幄,独自思考每个细节。赵一波感慨道这还有赖于自己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如果没有村干部、村民的支持,这项工作实在是“步步难”。他还记得,运送猪肉的那天晚上彻夜未眠,但如此辛劳的付出终究是值得的。之前村民们不敢去尝试这样的经营,而这个项目成功刺激了他们的致富欲望,提高了他们的经济能力,树立了他们的脱贫信心。这对整体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村民赠送石头猪猪苗(来源:校工会)
扶智就是重视乡村的教育,让种田村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学有所成,永远告别贫困。教育扶贫也担负着改造贫困文化、帮助贫困群众正确树立脱贫信心的重要使命。赵一波深入调查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情况,协助学校帮扶责任单位精准帮扶贫困家庭,让在读学生安心就读,无后顾之忧。在学校的支持下,村里重新办起了“农家书屋”,让更多的村民增长知识,满足了农村文化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遇到一些贫困家庭不支持子女接受大学、中职教育,认为读书不但花钱,更耽误挣钱,要直接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赵一波多次上门动员,疏导思想,做好扶智“引路人”,这其中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同时,在学校的支持下,他组织学校有关部门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了特色种植养殖、农村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不断帮助村民提高能力。
走实群众路线 夯实扶贫之基
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赵一波熟悉村民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在日常与村民们的接触和相处中并没有大问题。赵一波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过 “四关”的经历。“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那段经历的话引起我的强烈共鸣。”他回想起自己扶贫经历的思想关和生活关。
赵一波深知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宗旨。而这需要扶贫工作者的真心实意,“要真诚地融入团队中,抱着真心帮助他们的心态。如果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就难免与群众拉远了距离。”
赵一波特意把自己的客厅改为了“社情民意茶话室”,在住处安置了比较大的茶具,自己出钱买了各种各样的茶叶,这里慢慢变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闲聚点,也自然成为了社情民意的集中点。村民们经常吃完晚饭后在他家中一起看电视、喝茶、聊天,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赵一波认为和村民们聊天也是他的工作之一,“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和增进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调研方式。”比如,在一次茶话聊天中,有村民告诉赵一波,种田村山上有一块很好的地,那里风景很好,让赵一波去“看看玩玩”。赵一波敏锐地发现这就是一个解决种田村“山地多、耕地少”问题的好机会。后来,通过资助村里搞水利工程,那片荒地就成为了一片农田。又一次,村民们在闲聊时告诉赵一波当地很多人得肾结石,赵一波便怀疑是否饮水卫生的问题。后来,通过资助改造自来水过滤工程,村民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
谈到生活关,当地的语言、饮食没有难住来自农村的赵一波,而且对如何融入种田村这个大集体,打开工作的局面,他做了许多努力,积累了不少经验。久而久之,不仅贫困户、村中生活的村民,连外出生活的村民都很多与他交上了朋友,这对于后期开展扶贫工作,特别是对村的整体帮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为群众办实事,用真心换真情
赵一波在学校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致力于改造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兴修公路、照明工程、水利等基础设施。其中,村路的修建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他花费最多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一项工作。有的村庄连小汽车都开不进去,进去只能开摩托车。所谓“路不通,财不通。”小兰田自然村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小兰田自然村地势靠山,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有山泉水灌溉,能够种出质量很好的西瓜。小兰田自然村出产的西瓜不仅味道甜美,而且成熟期晚,占有市场优势。但这么好的产品却因为交通运输的问题而难以给村民们带来更多的财富。在修路以前,村民们的西瓜只能靠摩托三轮车来运输,导致部分西瓜在路上震烂,使得西瓜运输成本变高。农民们对这样的损失感到十分心痛却又无可奈何。赵一波到村后马上启动修路工程,全心全力地促进修路工程,促使小兰田自然村的公路不到一年便建好了。其实,在这期间,修路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兰田隔壁的自然村起初并不支持修建公路,理由是村民们认为会影响他们的风水,甚至有村民出来阻扰工程进行。赵一波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优势,凭借自身的群众基础和过往担任辅导员时的学生思想工作经验,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最终成功说服了反对的村民。“当我离开的时候,小兰田村的村民们特别感谢中山大学,因为切实解决了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赵一波感慨地回忆道。除了修路之外,赵一波还推动了排水沟的建设工程,“村民们在这里洗衣服,都很开心。”回忆起自己所做的实事带给村民们的幸福时,赵一波脸上也不时地露出微笑。
村道路、农场开工仪式(来源:校工会)
修建前(左图)和修建后(右图)的村路(来源:校工会)
增加村集体收入也是赵一波需要完成的扶贫任务,于是他一方面向学校申请经费,资助村委会改造闲置用房,建成简易型民宿,集体经营种田村小民宿,不但能为外出的村民带来便利,也可一定程度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申请经费为村集体建设小型现代化农场,为村集体留下固定资产,后期,村委会就可通过租赁农场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赵一波深切而真诚的情怀让他成为了贫困户的真心朋友。他认识种田村在村居住的所有村民,就像辅导员清楚每一个学生一样。因材施教与以人为本在他的思想中结合起来,他清楚自己面对着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有灵魂有情感的个体。种田村的村民们感谢赵一波,常常怀念这位“老乡”,逢年过节邀请他再来这片土地上,分享这里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和喜悦。这些村民们一直与赵一波有来往。“我就是去真心做事情,真心交朋友。”村民们常常把村中的变化拍成视频发给赵一波。望着屏幕中熟悉而幸福洋溢的笑容,赵一波自己也笑了。
回顾来时路,不忘当时心
“我时刻记住我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一年多时间里,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种田村乡亲们的淳朴热情,是连州这方热土让赵一波成为了一名种田人,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赵一波同志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党员干部对扶贫事业的使命和担当,他引领和激励当地广大干群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名村干部这样评价他。
“我时刻准备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赵一波回顾自己扶贫工作的经历,一路上既有艰辛的困难,也有欣慰的收获。于自己而言,他认为扶贫是对自身综合能力很大的提升,有利于他更好地服务社会。从大学中走到乡村里,需要更加全面和更加实践化的知识。例如工程预算需要靠自己学习;修建水沟,需要了解建筑学方面的知识;而农作物项目需要学习生物学、气候学方面的知识。他坦言,扶贫让他的知识面更宽了,思维创新力更强了,最重要的是让他自觉地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了党性修养,时刻准备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我也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扶贫工作中,赵一波经历过几次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至今仍令他心悸。他回忆到,有一次从村里坐车回来,在一个山洞隧道中前面七八辆车相撞,幸好他的车在距离事故现场不到十米的地方刹住了。“当时广州到种田村的路没有现在这么好,路上有很多隧道,遇到下雨天,交通事故频发。”除了交通事故外,还有毒蛇、野狗等危险。即便有过很多的困难,忍受过很多的辛劳和痛苦,他依然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支撑他的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坚守,是对“共同富裕”这一理念的热忱。“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扶贫干部们都是带着责任和诚意到农村中去的,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
“扶贫让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信心。扶贫工作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民情、民心。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每一位参与扶贫的干部都更加充满信心。”赵一波如是说道。
采访后记:
从办公室出来,天已经黑了。赵一波老师的回忆对于我而言,不仅是一种打动,还是一种震撼。我似乎也明白了此次采访的意义:扶贫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它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一份真诚的大爱。这份采访也不是一张纯记录性的流水账簿,而是寄托了一种精神和人的感情。赵老师言谈中的感性之光,是难以透过纸上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在采访过程中回忆时的动情,对种田村村民的思念。这是一种无法遮掩的真实,也是一种无需多言的幸福。我不由想起鲁迅所言的“中国的脊梁”,回过头去,那可敬的人的办公室的灯依然照亮着四周。
文稿终审:校工会 许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