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师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结方大会世界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致辞精神

稿件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1-13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11月13日珠海电(通讯员利佳瑶)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结方领导人峰会发表书面致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点建议:维护多边共识,聚焦务实行动,加速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方期待与各方强化行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理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11月2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党委及各支部及时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书面致辞精神,并开展会后交流。各个会场中,各党支部成员就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建设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会师生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点建议,为全人类共同科学应对全球变暖而引起的极端气候气象水文灾害变化,明确了方向和行动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书面致辞精神,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会议现场(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学习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点建议高屋建瓴。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成效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路明灯,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气科学学院范绍佳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能源的开发和发展、风电基地的建设,都和天气气候密切相关,而极端天气会冲击能源的建设(例如洪水会冲击发电站);加强对极端灾害的管控,就是在保护能源、为更好地、更安全地开发能源做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展望未来,“还将陆续发布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出台科技、碳汇、财税、金融等保障措施,形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这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实施,都会面临极端灾害的威胁,如果不知道这些重点行业会面临什么样的极端灾害、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面临极端灾害,如果没有针对这些灾害形成良性的管控措施,就无法安心实施。路线图、施工图都要考虑天气的因素,通过灾害管控,避开灾害重点地区和灾害频发时间。

——大气科学学院王东海教授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挑战,从事大气科学的科学家,更要肩负责任,科学认识和把脉气候变化下气候系统、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等变化规律、发展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的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加强与国内外科学家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共同科学防范全球气候灾害,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大气科学学院范可教授

我特别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点建议,也非常赞同中国将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相互结合的理念,殷切期待各方强化行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合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大气科学学院杭建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COP26大会上的三点建议,为全人类共同科学应对全球变暖而引起的极端气候气象水文灾害变化,明确了方向和行动的关键。

——大气科学学院吴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面致辞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要“聚焦务实行动”,“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举措落地实施”,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技术支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世界各国已经充分共识要强化科学基础上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我们从事海洋、大气和地球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要围绕这一全球性重大需求开展工作,推动全球海洋、大气、陆地观测系统的不断发展,开展气候变化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发展气候和地球系统模式,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大气科学学院于卫东教授

我国在今年河南、山西等省都遇到了极端暴雨,澳大利亚山火从2019年烧到2020年初,这些事件都说明,气候变化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全世界各国都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地球是我们所有人的地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提出的维护多边共识是必不可少的。

——2017级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万兆

作为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以及其带来的恶劣影响有更专业性的认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我们也肩负更重的责任。我们应该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为气候变化应对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专业支持。同时,可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简单有趣的形式传播给更多公众,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这一代人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

——2018级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杨婷婷

文稿终审:大气科学学院 郑慧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