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2021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稿件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10-14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赵姗姗)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获奖成果名单。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的教学成果“基于SIM育人理念的环境学科本研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实践”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行业需求、服务学生发展,聚焦学科前沿,秉承“厚基础、促融合、重实践、求创新”的理念,构建了以 “立体育人(Stereoscopic Education)、创新育人(Innovative Education)和多维育人(Multi-dimensional Education)”SIM育人理念为核心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新体系,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本研培养不连贯等问题,开辟了综合类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立体育人,坚持思想和文化引领,实现德智并育。学院搭建了思政教育平台,结合专业特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堂,在课程讲授中深刻学习领悟;依托青马学堂,开展理论学习、红色教育、社会实践十余次,累积培养青年政治骨干约百人,强化思想和文化引领。构建了“夯实基础-强化专业-创新实践-综合提升-本研贯通”的立体课程体系及由校内人员、行业人员和校友组成的“三位一体”全员育人立体网络格局,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全覆盖、全过程培养。

2019级环境科学硕士生郑鸿祥参加“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晋级八强,荣获个人“最佳风采奖”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创新育人,坚持思维和实践引领,实现本研贯通。基于“互联网+”开创智慧教学新模式,以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培养创新思维,实现本研贯通培养。依托学院广东省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创建了“课堂-实验-实习-工厂-仿真”一体化云端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到“理论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转变,已举办3届全国环境虚拟仿真设计大赛,获得一项国家级一流课程、两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连续15年开展研究性学习,本科生参与率达100%;2014年-2020年本科生大创项目立项157项,本科生参与发表研究论文46篇,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奖89项,深造率达到70%以上(2021年)。每年举办多项科技竞赛,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育人,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2015年-2020年,承担各级教改项目76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以需求为导向,强化校企融合。共建立14个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与8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协同育人合作协议。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虚拟仿真软件(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届全国环境实践虚拟仿真创新设计大赛合影(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多维育人,坚持能力和活力引领,实现协同培养。通过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文体育人、全程育人五个维度,实现本研贯通式全程培养。每年学生体测达标率98%以上,通过成长论坛、师生联谊赛、新年晚会等各类活动,发挥“天籁之音”合唱团等文体活动的育人功能,以体育人,以文化人。

举办成长论坛(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拓创新,开辟了综合类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育人成效显著。环境学科2021年软科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40名,环境与生态学ESI学科排名进入了全球0.16%,居全国第七位,在环境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文稿终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甘远璠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