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大力弘扬我校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策划推出“我心中的好老师”系列文章,从学生的视角讲述老师教书育人的故事。
孟悛非教授(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孟悛非教授曾获“中山大学名师”、“中山大学资深名医”称号,是中山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曾任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肌骨学组组长、《中华放射学杂志》副主编辑、《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等。孟悛非教授从事医学影像学医教研工作至今已逾50年,曾师从我国肌骨系统影像学元老王云钊教授,并在英国和美国留学。在国内率先将磁共振和CT的功能成像用于肌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百余篇。曾获中华医学会“金睛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终身成就专家”称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和我们这一代千禧年之后才考入大学的学生一样,我和我的老师——孟悛非教授初次见面也是在《医学影像学》这门课上。当时孟老师早已功成名就,在医院和学校任医学影像科学科带头人及主任、医学影像学教研室主任,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在孟老师的精彩讲课中,我对医学影像有了初步的了解。幸运的是,在几年之后,我能够拜入孟老师门下,跟随孟老师学习,也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
临床是立根之本 科研是锦上添花
孟老师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刚入科时,我就发现书本知识和临床工作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尤其对于我这种没有在医学影像科实习过的学生。
孟悛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记得第一次入科时,孟老师说:“临床是我们医生的立根之本,科研是锦上添花,在学生学习期间,我不要求你们在科研方面做出多大的贡献,只要求你们首先学到扎实的临床知识,这些临床知识以后就是你们的立业之本,也会有助于日后的科研,这样你们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按照孟老师的安排,我每天除了在科室完成临床工作和学习外,晚上必须参加科室安排的进修生课程。课程结束后,我跟随急诊老师值班,为自己的临床知识一点点打下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刚开始面对临床的懵懵懂懂,慢慢变得心有成竹了。
丁磊(左一)与孟悛非教授的毕业合影(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他在病床上一字一句为学生批改论文
另一方面,“严厉”的孟老师也非常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十分负责,他会如父母般批评学生的懈怠和不足,也会满脸笑容地赞扬学生的努力和优点。
孟悛非教授在指导博士生开展科学研究(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记得在我临近毕业时,孟老师因身体抱恙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孟老师仍特别关心我的论文写作情况和论文答辩的事情。我的毕业论文是孟老师在病床上一字一句审阅修改后才顺利完成的,毕业答辩前的预讲也是在孟老师病床前完成的。这些事情让我对孟老师教学严谨和负责的态度佩服不已。
我毕业之后有幸能够留在医院工作,在学习工作中,我看到孟老师对病人十分认真负责,对友科年轻医生和蔼可亲,对临床工作事无巨细必亲力亲为。
有一件事情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位胫骨骨肿瘤的患者在多学科病例讨论时,影像诊断为恶性肿瘤,而穿刺病理由于取材限制,多次难以做出明确诊断,需要术后大体标本才能做出诊断。由于骨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常规会进行新辅助化疗,以致于病理科医生在术后大体标本上进行了多次取材,仍找不到肿瘤细胞,难以给出最终诊断。
这时病理科医生找到孟老师,希望他给予指导。孟老师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将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一二十块标本重新拼装成完整的胫骨,在X线机下重新拍照,并将其与术前患者的X光片进行对比,选择影像上显示最可能含有肿瘤细胞的部位,指导病理科医生进行重新取材制片,帮助患者最终确诊病理类型,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我的老师——孟悛非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对学生和病人负责到底的“大先生”,他为人和蔼和亲、平易近人,有着老一辈专家特有的扎实学识和道德情操。作为年轻一辈,我们敬仰和爱戴着孟老师,并时刻以老师为榜样,传承其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以过硬的专业技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断服务。
(作者丁磊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诊断科主治医师)
文稿终审:附属第一医院 骆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