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大力弘扬我校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策划推出“我心中的好老师”系列文章,从学生的视角讲述老师教书育人的故事。
王连唐教授
王连唐,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病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病理质控中心主任、广东省病理会诊中心主任。粤、湘、浙、京科技厅局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二审专家。擅长肿瘤病理,尤其是骨肿瘤病理与骨病方面的研究。先后在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长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从事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发表论文50篇。先后获评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中山大学名医。
恩师如父,他给我们无限的温暖
王连唐教授是我认识的最和善的一位老师,他对每一个人都以笑相迎,以礼相待,以心暖心。有一次看到一位年轻外科同事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形容王老师:“没想到这么有名的一位教授,竟然这么谦和与平易近人!好开心,今天我还加了他微信。”
王连唐教授与他的学生们
王老师有一个“特异功能”,只要是聊过一次天的人,不管是学生还是进修医生,他总能准确地记住别人的名字,这让大家都有受宠若惊的感觉。他说这个“特异功能”是在他做年轻教师时锻炼出来的,那时他带实习课,一个班30个学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名字。直到现在,他还能讲出历届学生的名字与“事迹”,可见他对学生之爱至深。
王老师从教近四十年,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秀的学生,如今他的学生们都长大了,而他最不放心的是那些年轻学生。在科里经常能看到他和年轻学生们一起工作、一起聊天的场景。他常感触道:“这些90后孩子们在家都是独生子女,一进科室就要承受那么繁重的工作与科研压力,你们要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和生活。我们要培养的是健康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每年的教师节是我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围绕在王老师身边,他细致入微地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工作、家庭与生活,俨然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在吃年夜饭。
扫码读书,将漫画动画融入《病理学》教材
王连唐老师已经主持编写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病理学》教材,他说:“年轻人经常拿着手机扫码,能付款也能打开链接,为什么不用在教材上呢?”2018年1月,王老师主持编写的“十三五”高等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第3版出版。他首次应用二维码技术,使最新版的《病理学》教材成为融媒体教材。
“以往教材上的图片学生看不明白,传统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看,现在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了,我们完全可以用数字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扫描教材中的二维码,学生可以在手机上将教材的图片放大数倍,并随时移动,清晰地观察切片中每个细胞的形态。他还启发我们大胆设想,多为教材提点子。
如今,这本教材里有“90后”喜欢的漫画配图、动画演示、配音讲解等,以往很多难以理解的病理知识点都做成了动画,如血栓在人体中的形成过程等。今年,王老师还打算将视频教学的内容也添加进去,让教材内容更生动丰富。
奇思妙想,助力学生实现科研之梦
王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们要敢于“奇思妙想”,让他们在无束缚的科研环境里“兴奋、摔跤、磨砺和成长”。在指导本科生参与业余科研活动时,他的学生赵晓苗在实验频频失败的情况下认真分析实验步骤,几天之内就攻破了其他同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王连唐教授
在王老师的指导下,赵晓苗本科期间业余科研论文获得第七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和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当时成果发表在《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上。如今,赵晓苗已成为生殖医学的一名主任医师。
在研究生教育上,王老师秉承“开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培养理念,无论是读书期间还是毕业之后,只要学生们感兴趣又愿意尝试的科学研究,王老师都尽可能地给予经费支持,将“小树苗”扶持成“大树”。
王老师的科研团队硕果累累,学生柯尊富和陈文芳分别在国际顶尖杂志Advanced Materials和Nature上发表了多篇创新性的论文,如今他们已成为血液循环肿瘤细胞和器官移植病理方面的专家。
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在医院里,王老师妙手仁心,是患者心目中的好医生,在教室里,他言传身教,是学生心底最敬重的老师。他常说:“我一个人能救的病人是有限的,但我教的学生可以救更多的人。”
王连唐教授在课堂上授课
从教近四十年,王老师喜欢给学生们讲故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王老师常说:“当时中山医的老师们,上课时头发梳得光光的,穿西装打领带,有派头有讲究。他们课前会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讲课,一招一式都要练,非常认真。更厉害的是,我记得有的教授能用左右手同时在黑板上画人体的不同器官图,真的是绝活。”
领略过老一辈教育家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严谨的教学风格,王老师一直希望自己能向他们看齐,“老师不能太依赖器材和设备,比如PPT一坏就没法上课是不行的。”
直到现在,王老师都坚持穿正装上课,而且上课之前,他总要大声喊“上课”二字,要求学生们起立。“现在的大学老师很少这样要求学生,不过我还是坚持,这是老中山医的理念,表示老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能让学生们振作起精神上课。”
“我能医治的病人数量是有限的,但是我的学生将来能医治更多的病人。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才,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任务。”王老师对学生有着诸多的期待,并给予最大程度的包容与帮助,在他眼里,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他一生的追求。
(作者王芬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
文稿终审:附属第一医院 骆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