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薛玉、苏日娜)7月16-17日,第六届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与我校图书馆联合主办。我校校长助理王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管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轮值主席、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吴嘉勋以及来自北美、欧洲、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约3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与服务新方向”,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
线上会议现场(来源:图书馆)
中山大学主会场(来源:图书馆)
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图书馆馆长何文平主持。王帆向各位嘉宾介绍了近年来学校的发展,对我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期待此次论坛能为我校图书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陈建龙介绍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发展,表示期待将中美高校图书馆合作发展论坛办成壮丽的桥梁、共同的家园。吴嘉勋在致辞中感谢会议筹办方付出的辛勤和努力。他认为此次论坛主题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必将在中美高校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历史上留下光辉的印记。
主旨报告环节中,陈建龙作题为《后疫情时代中国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艰辛历程,总结了高校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保护读者和馆员健康、保障高校在线教学和科研顺利开展而推出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创新型服务,提出创新型的高校图书馆应坚持“服务至上 馆员为先”,践行“助人、精进、融洽、通变”理念。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的报告题目为《北美的学术图书馆与中国研究——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报告系统梳理了北美学术图书馆与中国研究的发展历史,并对未来北美中国研究文献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他认为北美对中国研究文献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各馆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将大大加强,各馆对特色资源的重视程度将持续加大,数字资源和数字研究方法将在中国研究学界推广并持续产生影响,并对学术图书馆的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25位专家围绕高校图书馆公共卫生治理与服务体系探索、学术图书馆服务转型、疫情特色资源建设、学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后疫情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等议题做了报告发言。
在会议自由交谈环节,与会代表就国际馆际互借服务、中文电子书库、数字化合作项目有关议题、开放获取资源/开放教育资源、智慧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等研究热点展开热烈讨论。
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对高校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反思和探索疫情重袭下与后疫情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论坛不仅为中美高校图书馆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而且将有力推进后疫情时代中美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保障及服务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发展。
文稿终审:图书馆 何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