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晓茵)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简称政务学院)的学科渊源可上溯至1905年的广东法政学堂。基于“善政天下、良治中国”的立院宗旨,历经平台搭建、结构调整,学院形成了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合力支撑学院发展的基本格局。历史的能量汇聚到当下,行政管理学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名牌专业,政治学理论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均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依托学院成立的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是全国公共管理领域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并列全国第三名,位列A类学科。在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公共管理、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均上榜,其中公共管理学科在中国内地大学中排名第3-4,政治学学科在中国内地大学中排名第2-8。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社会政策与行政管理位列全球第47名。
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国家治理之学
“中国之治”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既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推动力量,也是国家治理之学的新知源泉。学院两大学科基于国家发展和全球视野的政治学知识创新,让传统公共行政研究再现活力,藉公共政策研究响应国家与社会需求,以数字治理研究应对新技术革命对治理实践与理论的挑战。近期,建院二十周年之际,学院开展的“中国之治:叙事-对话”项目,旨在通过分享治理一线领导者的精彩故事,以及充分的现场互动和对话,让师生对“中国之治”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取理论创新的灵感。
“中国之治:叙事-对话”第一期活动现场(来源: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聚焦立德树人,强调五育并举,创新培养方式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强调学科引领,全面建立鼓励学术研究、学术探索和学术进步的全方位的、系统的学生科研奖助体系和激励机制,近五年,研究生在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成果200多篇,其中一类刊物30多篇。本科生的优秀学术成果集结出版了《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丛书,从理解民生、城市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全面展示了本科生培养中贯彻“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培养目标。在学术引领的基础上,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多人获得国家运动健将称号,她们参加的中山大学女子排球队荣获 CUVA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亚军,取得多项全国最佳成绩。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取得金奖和铜奖等优异成绩。
《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丛书(来源: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学院还与多家境外高校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包括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夏令营及海外访学等,有力地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准。
日本名校海外学习项目(来源: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美国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夏令营项目(来源: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融汇亲缘学科,筑牢理论基础,加强方法训练
2020年,《城市管理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017-2019年,学院一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两项获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
学院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公共管理研究人才,在课程设置中打通与政治学等亲缘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开放选课机制,增加课程多样性,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注重突出方法与写作训练,除了常规量化训练外,特别强化了定性方法、英文写作、大数据方法、实验法等方面的训练,严格的工具训练为学生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同时,两大学科也强调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为抓手,以理解和推进治国理政之学为学术增长点,扎根中国大地,主动服务于精准扶贫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并将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院现已在安徽省界首市、湖南省攸县、江苏省高邮市、海南省白沙县建立县域工作站,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对基层的“中国之治”进行参与式观察,为当地的发展出谋献策,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赴广州环投公司的第四资源热力电厂进行实践教学(来源: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当下,学院已在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学缘结构的全球化、知识资源的多元化、学术生产的国际化方面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未来,将继续探索“政产学研”协同模式,助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文稿终审: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刘泽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