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电(通讯员 全洁、韩珩)哲学系(珠海)自2015年建系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兼具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瞄准国际一流办学水平,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思考背景,承续中山大学哲学学科的优良传统,与广州哲学系错位发展,突出跨学科、开放式和比较研究特色,力求突破传统的学科框架,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平台。
学院外景图(来源:哲学系(珠海))
开放办系,共育英才
经过五年的努力与发展,哲学系(珠海)的人才队伍建设从无到有,共引进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初步凝练出政治哲学、中国哲学与文化、外国哲学与世界宗教、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等四个研究方向;设置哲学导论与通识教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政治哲学与伦理学、认知科学与科技哲学等七个教研组;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哲学系(珠海)积极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浓郁人文情怀、宽阔国际视野、深刻本土关怀、良好语言功底、扎实理论素养、敏锐实践意识的高素质哲学拔尖人才。
聚焦投入,以文育人
哲学系(珠海)设哲学专业,设立班级导师和个人学术导师制度,开展小班教学;围绕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中心理念,以培育本科生核心素养为主线,聚焦学生的课程学习投入,细化课程大纲为主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培育哲学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思政引领,通专结合,文化育人——探索哲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哲学系(珠海)坚持推进实现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讲授常以“概念图谱”展开,采用辩论车轮战、课程展示、主题戏剧演示等形式,通过批判性的思维、交流和发问,引导学生体验哲学;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用经典案例和中外比较的授课方式和课堂讨论,感受哲学家的作品的理性与奥妙,树立师生的文化自信。
聚焦经典文本阅读,是在哲学系(珠海)学习中最有魅力的地方。通过层层提问,不断追问,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以跨学科的视野思考和解释问题,鼓励学生将哲学视野代入日常生活之中,不断促进对知识的好奇心。
诗意学习,哲意人生
哲学系(珠海)秉承中山大学“善待学生”的理念,开辟以哲学学科为特色、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第二课堂,有效支持第一课堂的深入和拓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将哲学的学习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思考,体会诗意学习生活,感受哲学的温度。
哲学系(珠海)坚持以专业为载体,聚力课程思政,强化哲学特色。本科生学以致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与我国抗疫实践结合起来,原创作品《人民群众在抗疫中的作用》在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此前,该作品在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哲学系(珠海)注重第二课堂活动的体系化,项目制推进综合教育实践、红色基因等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假期开展实地研究,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扩充学生的视野;与顶尖学府开展校际交流,在互鉴互学的过程中培育人文情怀、提升哲学素养。
哲学系(珠海)常设中大珠海哲学论坛、政治哲学工作坊、比较哲学工作坊、全球正义讲座系列、南溟中国哲学讲堂、说知逻辑讲堂等系列讲座,广邀海内外知名学者来访开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宽哲学研究视野,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文稿终审:哲学系(珠海) 屈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