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朝枝)回顾起在学校旅游学院的求学经历,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张朝枝教授的那句话:“一辈子要做成‘一件事’”。在学生眼中,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教诲的“立志做大事”。而张朝枝教授的这件事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遗产价值,用旅游推动遗产保护”。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导师组会上、课堂交流中跟学生们分享“这件事”。
自2005年起在旅游学院任教,除研究生课程外,张朝枝每学年为本科生讲授2-3门课,其中《文化与遗产旅游管理》是他主讲时间最长的一门课。如何理解和传播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价值,如何通过旅游发展促进遗产地社会发展与遗产保护,以及如何将中国的遗产保护与利用理念向全球分享,这是张朝枝在过去15年教学生涯中一直践行的一件“大事”。
张朝枝在世界遗产地现场教学(来源:旅游学院)
围绕这件“大事”,他常在课堂上如数家珍般地用自己长期跟踪研究的世界遗产地案例向学生解释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动态关系,他的课堂也因此变得深刻而有趣。谈到自然遗产地,他总是自豪地说:“中国自然遗产的壮美绝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谈到文化遗产,他说的是“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很难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之美”。他常对学生说,文化遗产的美,需要通过大家的旅游体验来感受与传播,更需要去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旅游利用来促进遗产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虽然旅游不同程度地给遗产地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遗产价值如何因旅游而传播,当地社会如何因旅游而发展,百姓生计如何因旅游而焕发生机,应该更加重视旅游发展利益的广泛分享。也正是他这种想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追随他去做这件“大事”。
大学生世界遗产论坛(来源:旅游学院)
围绕这件“大事”,他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祖国大地上。过去10多年间,他几乎每年都会带领不同规模的学生前往张家界、丹霞山、开平碉楼与村落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并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山间田野给学生直接现场教学。同时,他寓教于学和研,每年带领本科生、研究生到不同的世界遗产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踏遍了祖国10多个省市和20多个世界遗产地。他总是喜欢从观察遗产地发展演变的角度来思考遗产地管理。在指导学生调研时,他强调要“理解观点背后的逻辑”“不要急于下判断”。17级本科生蒋同学谈起随张朝枝调研的经历,称老师总爱发出灵魂三问:保护遗产到底是保护什么?遗产旅游与一般旅游到底有什么不同?怎样才算是遗产与旅游协调发展?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在张朝枝的指导下,他的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余篇。
围绕这件“大事”,他将教育的对象从课堂上的学生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学生。自2009年起,他发起创办“大学生世界遗产论坛”,每年组织世界遗产的专家讲堂、遗产保护提案大赛等系列活动,至今累积100多所高校4000多名学生参加了该项活动,已经成为国内大学生品牌活动之一,吸引了全国高校的师生积极参与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这一“大事”。此外,他还发起并推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文化遗产管理暑期联合工作坊”,先后在河南安阳、山西平遥等地开展考古与旅游的跨专业、跨院校“强强联合”的实践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他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编写《中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旅游管理》培训手册,准备面向世界遗产地管理者开展遗产教育工作。
围绕这件“大事”,他带领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带领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等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多次资助并带领学生到美国、英国、泰国等地参加国际会议,向世界分享中国的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经验。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0年在中山大学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作为教席负责人,他将该教席发展定位为“以传播遗产多元价值,分享旅游多方利益为使命,以促进遗产地能力提升,推动遗产地可持续旅游研究与传播,建立遗产与旅游学术网络,唤醒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公众意识为目标”,这也正是他的“大事”新起点。目前,他被世界经济论坛吸纳为首位中国旅游专家,参与可持续旅游目的地管理事务。他正带领团队筹备第44届世界遗产青年专家论坛,组织全球30个国家的青年专家代表就世界遗产与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发出中国声音。
做“大事”的张朝枝,生活非常朴实无比。17级博士生蒋同学说“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张老师给我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教会我寻找问题本质的方法,引导我正视困难与问题。张老师更像时时刻刻关注我们成长、为我们考虑的家人”。已毕业的硕士生高同学说“我在国外读博期间与张老师的短暂相聚成为我学术生涯的转折点,他给我的建议使我走上了积极的轨道,对我的学术道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用不可思议的洞察力帮助我拨开云雾看清方向”。他的学生想对他说:“您常说旅游最美的风景是在路上,而您就是我们问道旅途上最美的风景”。
文稿终审:旅游学院 张东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