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综合新闻

【五个融合】“全球视域、中国立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外语人才

稿件来源:国际翻译学院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05-27 阅读量:598

在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国际翻译学院以“全球视域、中国立场”为人才培养导向,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外语类人才。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坚持“大文科”“双外语”“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以育为本、立德为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在课程思政方面,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了党委领导、整体设计、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学院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目前正着力打造1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争取在“十四五”期间至少将90%的本科课程建设成课程思政课。同时,学院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2020年荣获广东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1项,课程思政类校级质量工程立项4项,2021年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课程思政论文2篇,并已申请课程思政类校级质量工程16项。

在专业思政方面,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政第一课、教师党建、学生党建、主题活动等,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与专业融合

国际翻译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共同支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目前学院拥有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朝鲜语5个本科专业,并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

以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学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将外语学科人才培养与新时代大国外交、全球文明互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结合起来,倡导成立全国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并连续举办2次联盟年会,目前联盟已覆盖国内70余所大学的100余家院系。同时,学院坚持“大文科、双外语、开放式”办学特色,加快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自2018年以来,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安排。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学院加大本科一年级课程分量,各专业教学时达36学时以上;继续开展大类通识课程建设,加强高年级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化建设,并将学院重点建设的国别和区域课程体系融入各年级专业课程设置,更好地体现外语特点、凸显专业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目前英语专业和阿拉伯语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俄语专业和朝鲜语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拔尖人才培养。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拔尖人才教育改革创新。从 2016 学年开始,学院开设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宗旨的“大文科”教学试验班,简称“丝路班”。2020年第一批毕业生,升学率高达90%以上,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学院组建了创意写作教学团队,以戴凡教授为团队负责人建设的创意写作与翻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朝鲜语系系主任刘宇副教授带领基础教研室老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在历年的全国四、八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是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之一。

坚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过去的几年里,学院师资结构发生质的提升,5名教授或副教授担任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在培养方案中加强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开设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新兴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将学术训练融进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学院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作用。2020年有两本教材入选质量工程。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学院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大创项目、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学院着力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从2021年起在珠海校区招收博士,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

完成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在2020学年培养方案中已确定了本硕打通课程。

积极开展学业辅导和价值引领。邀请教授和毕业学长回校,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继续提升深造率,2020年毕业深造率达56%。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院重点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出众的专业素养以及出色的团队统筹能力,结合外语学科特色以及大文科知识结构的双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并连续举办六届“全球观 家国情”粤港澳外语与翻译研究生学术交流周活动,参与人数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大湾区外语类研究生学子品牌学术活动;连续举办两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挖掘培养国别区域领域的优秀人才,60多所院校近200名同学参与。两项活动得到新华网、人民日报等近十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大赛,超过20名学子在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大赛中斩获佳绩。

连续六年举办“全球观 家国情”粤港澳外语与翻译研究生学术交流周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等,组织院长午餐会、师生午餐会,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建立健全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学院加强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鼓励毕业生升学深造、到基层和西部就业,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及时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2020年会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学院组织“名师讲座”、“丝路堂大讲堂”、红色教育考察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学术道德讲座、青马学堂、志愿服务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打造精品德育项目,其中青马学堂曾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和珠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疫情应急翻译团队”荣获广东省“优秀战疫志愿服务典型”组织(团队)称号;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打造院级体育队伍和品牌体育赛事,努力提升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在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外,组建院系艺术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类活动和赛事;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培养、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着力补充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等。

文稿终审:国际翻译学院 王琤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