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药学院是学校医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更具科学性、完备性、竞争性的药学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德育与智育融合
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学院以“全员参与、多级联动、重点突破”为原则,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统筹建立思政案例库,充分挖掘药学学科蕴含的健康中国、药物抗疫等思政元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推动药学学科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全面展开。2019-2020学年,药学院组织教师申报并立项4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课题项目;2021年已成功申报并立项3项思政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逐步向全部专业课程铺开。
强化专业思政教育。学院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选优配齐学生专职辅导员队伍,在校生与专职辅导员比例达到143:1。学院通过举办院士午餐会、院士座谈会、“院长、书记第一课”、采访“五老人员”等活动,发挥大思政队伍合力,落实“全员育人”。2018年,在教育部关工委举办的“读懂中国”活动中,学生采访陈新滋院士的视频作品被评为“优秀微视频”;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叶建涛副教授获2020年广东省教师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原辅导员袁逸佳老师获2017年广东省共青团团干讲党团课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广东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
学科与专业融合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学院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紧贴国标和专业认证标准,对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建立了核心全英课程、综合大实验等特色课程,建成12门药学通识课程,勾勒了清晰的时序化课程体系地图,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医药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为基本导向,实现学科整体水平跨越式的发展。学院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经过不断努力,药学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药学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全国首批国家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示范基地。
规范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学院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授担任教研室负责人、组建高水平课程团队,注重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学院建立了本科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及规程,设立本科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教研室、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组织架构。本科教育与学位专门委员会对教学运行、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学院设置6大教研室以及实验教学中心,共同担负组织和管理教学的日常任务。
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药学院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科研方法融入教学内容改革,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中注入最新科研成果和创新思维。学院以获批“111”引智计划基地为契机,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10余所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实质性合作,通过项目、课题、实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将科学研究方法切实地转化为创造性发展。学院积极参与各层级一流课程开发,大力推进线上课程建设,目前获得教育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院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建成3个互动教学平台实验室、3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虚拟实验室、7个虚拟实验课程群、2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课)。通过以上举措,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教师获药学类国家级教学比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主编/副主编教材13本、参编教材14本,获批省级实践基地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在《药学教育》等发表教学论文34篇。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药学院始终把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放在首位。通过落实“科研微项目”“暑期科研”等具体举措,做到100%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69篇,获得国家级比赛奖24项,其中特等奖及一等奖6项,如2016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017年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特等奖、2017年全国“众创杯”大学生启航赛金奖等。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学院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绘制课程地图,统一课程编码。学院让低年级学生从入学开始便接触和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药学导论、文献检索与写作、科研基础训练、化学基础课程等;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药学知识系统学习,重点掌握药学仪器的使用,自主开展科研项目。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分方向培养,部分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向本科生开放,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学院注重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构建完善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考研保研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分享会,定期发布就业信息,组织到药企、医院开展见习、实习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扩充专业知识,强化对专业方向、就业前景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定位。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学院举办实验技能大赛、科研微项目汇报等系列具有药学特色的学术活动,积极推进“新药研发行业精英”的培养工作。学院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出台《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选聘与管理实施细则》,选聘优秀教授、副教授担任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使得第一、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共同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学院以“青马课堂”为载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野外实习、药企见习、“药公益”活动、药学大会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中;积极打造院级品牌体育赛事、宿舍文化节、冬至文化节等主题活动,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第二课堂活动着力补充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建立“逸仙药学”“逸仙药师”微信公众号,持续发布药学科普文章1700余篇,切实推动五育融合贯通。
下一步,药学院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向纵深发展,培养药学生树立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人类健康的情怀,肩负人民健康守护者的责任,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与使命。
文稿终审:药学院 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