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学校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深厚家国情怀、良好文化素养、扎实信息工程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也具有全球视野和“敢为人先”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型系统行业精英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符合青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
课程思政方面,学院以课程为载体,寓德育于课程,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价值融入知识体系,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课程思政优秀教师。
学院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政第一课”、教师党建、学生党建、主题活动等,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举办第一期“院士面对面”座谈交流活动。我国著名通信网络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研究员、学院联合培养导师尹浩院士受邀出席。尹浩就通信相关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并分享自身的学习科研经历。
院士面对面交流活动(来源:系统与科学工程学院)
学院举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开班仪式暨党课学习专题讲座。会议邀请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主任、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出版社社长王天琪作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作为引领学院学生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生组织,是扎实做好学生党员和优秀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学科与专业融合
专业办学强化学科支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以深造为导向的学业发展支持体系。学院是学校着力培养未来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厚基础、多领域、强实践、会管理”的系统工程总体性人才的示范基地。学院坚持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理工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指导原则,积极对接服务国家大工程和大项目,从全校相关学科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优中选优信息工程专业实验班”,构建以深造为导向的“优中选优"学业发展支持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学院把实验班本科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坚持实验班人才培养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突出多学科融合、学术志趣和创新精神的养成,突出与优势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的协同育人,提出实验班在院期间“撰写一篇论文、参与一个项目、申请一项专利、组织一次活动”的四个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牢固树立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让实验班的每一名同学都能自豪成为实验班的一员,成为学院的一员,热爱学院,关心学院,积极主动为学院做出自己的贡献。
依托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学院积极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做强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并有志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现代化建设的优秀学生,根据学校部署,学院2019年首次招收2017级“优中选优信息工程专业”实验班。学院遵循“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原则,对每名同学前期所修的必修课、通识课、专业课等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修课方案和课程学习建议。
统筹教研室建设和学科建设。为进一步发挥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学院院长带头上课,支持和鼓励学科带头人张英朝教授、孙蕾副教授、黄寒砚副教授、张传富副教授等组建教学课程团队,激发学院教学组织活力。2020年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孙蕾副教授获一等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奖。
2020年青教赛初赛(来源: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
科研与教学融合
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学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针对多名同学前导课程欠缺,知识模块不足的问题,学院为每一名实验班本科生配备本科导师,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科研活动。本科导师根据学院的专业培养要求,及时掌握所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思想、性格和特长等,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专业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重点引导学生潜心科研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领域前沿技术研究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建立更高的学术追求,增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参加学院直属党支部精心组织实施的《开学第一课》《与院士面对面》、主题教育党课、午餐会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国家战略领域的学科专业和前沿技术,并领略到大师风范,着力提高同学们的家国情怀和科研热情。学院支持和鼓励教师动态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过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材资源。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编写既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教材。
科学研究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大以深造为导向的学业发展支持体系;以科研为导向,加强和军事科学院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培养导师资源,开设相关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积极申报“创新”、“优中选优”信息工程实验班教学培养模式,锻造“国防科技总体性人才”教学成果奖。
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实验室、科研基地向本科生更大范围开放共享,充分利用联合培养导师资源,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制度。鼓励学生创新性、探究性学习,学生参加课外科研训练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产生一批创新成果。引导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提高毕业论文与综合训练的质量。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有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毕业生能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本硕博一体化课程设计。学院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阶段设置研究生课程,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和一贯性,引导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一定学分研究生课程,鼓励学院本科生在本院继续攻读研究生。2017级推免生有50%的同学选择在本院继续攻读研究生,报考研究生的同学也选择报考本院研究生。
学业辅导、价值引领。学院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2017级本科生50%学生保研,3人出国留学,除2人工作外,其余均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学院建立拟深造学生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保研分享、留学指引、考研辅导、调剂指导等,从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为学生继续深造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和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扣第一课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围绕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兴趣引导、学术论坛、调研考察、朋辈互助、科技文化节、学术科技类社团、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中思想教育类、学习发展类活动十分丰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工作队伍联动配合。学院充分调动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导学、促学、奖学、助学工作。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等。
建立健全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学院积极主动参考兄弟院系工作经验开展对毕业生去向、就业状况、发展动向的跟踪调查,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预测,深入研究、及时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人才培养改革。
以第二课堂为牵引推动五育融合贯通。学院组织院长午餐会、红色教育考察和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学术道德讲座、社区志愿服务等德育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级体育赛事和学院篮球赛,努力提升本科生体测合格率、优良率;组织院系迎新晚会、饺子节等艺术教育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日常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技能培养、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内容等。学院师生参加2020年中山大学红色诗文诵读比赛广州校区东校园预赛,参赛节目《新时代颂歌》荣获东校园预赛二等奖。
文稿终审: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 黄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