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五个融合】培养电子信息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师人才

稿件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1-05-17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工程师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学院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多层次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通过“三会一赛”和“示范引领”计划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近五年建设15门课程思政课程)。每学期举办课程思政示范和建设课程的教师交流总结会、全院教师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每年举办研究生导师工作专题会、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作课程思政专题辅导报告,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学院培育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党委委员和教师党支部书记率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示范带头效应。

课程思政研讨(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依托“党团班”一体化机制强化党建引领,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培养模式,实现所有本科生100%进入“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集中培养,所有入党积极分子100%进入学院“青马学堂”深入培养,所有发展对象100%进入学校党校强化培养。学院积极推进师生党支部与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结对子,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建促学业,有效推动学生思想素养和学业水平共同提升。每学期初,学院书记/院长为学生开设“思政第一课”,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思政第一课(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办学,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学院在办学中强化学科支撑,坚持大类教学、理工并重、复合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强应用”为教学定位,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指引,培养电子信息类高层次人才。学院注重优化课程结构,建设理论与实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此外,结合特色学科方向,设置了融会贯通的课程模块,突出学科专业方向特征(脸谱课程)及其知识结构;实施以主修特定模块与跨模块选修的课程修读机制。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设置系列实践实训课程,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特色。学院建立闭环教学管理体系,保障培养质量;设立专业教研室(4个),成立学院教学督导团队(13人),依托教研室和院级督导团队落实培养组织、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等;设立课程团队首席教师制(6个),全面负责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优化“集成电路基地班”培养模式,实行“严格竞争、滚动淘汰”机制,实行高水平教授对基地班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卓越创新人才。

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强化科教融合育人,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如以学科的4个国家级科研和8个省部级工程技术平台为支撑,制定了科研训练管理条例,让学生接受分层次、分阶段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释放学生的科研潜能,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坚持实施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多渠道开展科研训练。导师组面向低年级学生,指导学生选课,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方法。高年级学生按照兴趣选择导师,进入科研实验室,激励学生“求创新”。以学科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活动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让学生成长为创新研究活动的生力军。每年设立50个本科生科研项目,总经费约30万元,受益学生近150余人次。近五年,本科生发表重要学术论文49篇,获得发明专利12项,参加重要学术会议27人次。此外,依托中山大学电子信息类的地方产业研究院(如佛山研究院、花都研究院等)以及企业俱乐部(如腾讯俱乐部、百度俱乐部等),搭建行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才华施展的机会,打造“强应用”的创新创业平台,近五年参与的学生人数约280人。学院还建立了一套学科竞赛、行业竞技的参赛组织体系,设置遵循前基础后专业、循序渐进的参赛层次,近五年学院学生在国家及省部级学科竞赛获奖达219人次。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科专业按“电子与信息”大类招生。为促进本科生尽早进入研究生培养周期,为学科的发展储备基础人才,学院精心做好制度的设计与衔接。一是制定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本硕、硕博连贯课程,明确课程层次。例如,为1-2年级本科生设置《电子与信息专业概述》和《专业与行业认知》引导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为4年级学生设置6-8门研究生先修课程(荣誉课程),供学有余力的本科生修读。二是强化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参与重大科研课题训练,设立全程导师制,鼓励科研训练或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与硕士/博士研究课题衔接。在本科成绩的基础上,考察学生对参与相关研究及战略需求的契合度,制定专属推免政策标准(基地班)。三是强化学业辅导和价值引领,定期组织“高等数学辅导课”和“量子力学导论辅导课”等学习沙龙,精准助学;组织考研准备分享会、保研经验分享会、留学经验分享会、国奖经验分享交流会,主动促学。四是组织实验室参观和企业参访(粤芯半导体等)、举办学风建设座谈会、举办“学术自律与科学研究方法论”、“教授与你面对面”讲座,全面导学。五是依托学院公众号和“中大SEIT学生园地”公众号,对上述活动开展组织宣传,营造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浓厚氛围,鼓励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2020年学院本科生深造率达到73%,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优秀生源率分别达到78.9%和66.7%。

科研实验室实习实践(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学院积极推进第二课堂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加强与第一课堂融合发展,围绕思想引领和学业提升打造协同育人体系。思想引领方面,学院利用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青马学堂、云梯计划等品牌项目,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规则教育和规范引导,激励同学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业提升方面,学院第二课堂紧密依托第一课堂培养方案,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特点,给予精准学涯规划指导,循序渐进开展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提升科研兴趣,夯实学业基础,培养“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强应用”新工科创新人才。大一注重专业认知和兴趣培养,开展实验室参访、专家面对面活动,加深专业认同和科研报国志向;大二关注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组织开展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关注“卡脖子”问题,培育攻坚克难精神;大三注重专业应用和创新,组织实施大创项目等,锻炼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大四注重科学研究深化,利用项目开发、企业实习等,鼓励学生参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行业和企业。

课外科研训练(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打造“体育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品牌项目,组建学院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队、龙舟队,指导学校钢琴社,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院连续两年荣获“五四”星海合唱比赛特等奖,学生篮球队获得“康乐杯”篮球联赛总冠军等荣誉。学院还积极注重“三全育人”,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等群体作用,加强思想引领、学术引领、心理辅导,重点聚焦学业帮扶和升学深造激励引导,用最优秀人培养和引领更优秀人,切实落实好“两升两降两保”任务。

“五四·星海之声”合唱比赛荣获特等奖(来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文稿终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莫华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