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校长在今年春季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到,“立德树人”是当前学校中心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根本使命。这一要求,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尤具现实意义。今年4月,中国语言文学系正式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2.0培养基地。这是中文系全面重塑育人体系、探索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良好契机。如何进一步推进“五个融合”,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竞争性,为拔尖人才成长提供长效机制,是目前中文系教学工作重心所在。
人才培养先要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苏东坡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凌云之志”。对于人文学科人才培养而言,此“才”此“志”还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水乳交融。为此,中文系拟整体提升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一方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现有课程体系中着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调整课程大纲、引导课堂教学,重点考虑开设“红色经典研读”“文学经典与中华文明”等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拟通过更广泛、更深入的“红色文学教育考察”“文学田野考察”等实践教学方式,引导、促进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怎样培养人”是更为切实、具体的操作问题。中文系拟全方位推进“德育与智育”相融合之外的“四个融合”。其一,学科与专业融合。从2021学年开始,我校人文学科将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推行模块式本科教学体系,有利彻底消除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在更广阔的学科视野中去思考具体的文学/语言问题。其二,科研与教学融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打造学生的学术思维与科研能力,是中文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中文系继续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要求教授群体中处于第一梯队的高水平学者走进课堂,鼓励他们深度介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选题与论证,并通过师生互选,将拔尖学生吸纳到在研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之中,寓教于研,让学生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粹炼、成长。其三,本科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对课程资源予以创新式配置,在本科高年级开设“本硕贯通课程”,并将研究生课程对本科生开放,让更多拔尖本科学生较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养成开阔的前沿视野与问题意识。其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青年学者论坛、“郁文读书会”,开展高校访学活动,推动具有中文专业特色的红楼梦学社、书法协会、戏曲社团、话剧社等社团活动,继续举办“中华大学生古典诗词大赛”、“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打通课堂内外,连接海内外,搭建丰富多元的人才培养平台。
通过以上“五个融合”,帮助本科拔尖学生“扎好马步”,全面提升中大中文本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他们以后在国内、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登堂入室”并占有“一席之地”夯实基础。希望以此,最终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全面落实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稿终审:中国语言文学系 于海燕